赵光农场:黑土流金秋色好 玉米丰稔粮满仓

金秋时节,赵光农场17万亩玉米在黑土地上铺展成金色画卷。通过优选良种、严格作业标准、推广科技措施,创下了玉米最高亩产1842.6斤(标准水14%)的历史新高。

11.png

良种筑基:丰收的“芯片”

“先玉1219这个品种抗病性强、籽粒饱满,亩产比往年高出200多斤!”农场第三管理区规模家庭农场场长刘艳伟手持玉米棒,掰开一穗,金黄的籽粒如珍珠般排列紧密。他笑着算了一笔账,“按今年市场价,每亩增收200元左右。”

良种是丰收的“芯片”,农场从数十个品种中精选出适应本地积温带、稳产高产的品种,并通过两年科学试验验证其表现。农场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副主任王金龙介绍,今年开展的35项试验中,本土高亲和性根瘤菌等生物菌肥的应用效果尤为显著。“这些菌肥能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减少化肥使用量20%以上,科技让土地更‘聪明’。”

22.png

标准引领:全程精准管控

标准化作业是保障产量的关键。从春播到秋收,农场将“北安模式”贯穿全程。电控播种机“毫米级误差控制”,精准控制株距;智能监测系统实时反馈土壤墒情,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收获时机精确到“成熟度85%以上”,确保籽粒灌浆充分。

第三管理区主任周闯说:“每个环节都有标准,每块田都有‘档案’。”农场通过分片包保、点对点督导,确保播种、施肥、植保等农艺措施执行到位。

33.png

科技赋能:智慧农业实践

玉米氮肥后移技术是今年增产的“秘密武器”。“传统施肥方式容易造成氮素流失,而我们将氮肥施用时间推迟至拔节期,既减少浪费,又提升籽粒饱满度。”农业发展部副总经理朱磊解释道。

田间传感器、智能农机、大数据平台构成“数字农田”,技术人员通过手机即可远程调控管理措施。春播时,精量播种机24小时不间断作业,秋收时,智能收割机同步完成脱粒、测产,数据实时上传云端,科技如春风化雨,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

金灿灿的玉米仿佛在诉说黑土地的丰收故事。截至目前,赵光农场玉米收获已接近尾声,亩产突破1700斤(标准水14%)的地块占已收获比达6.6%,创下历史新高。这场丰收,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实践——当良种、标准、科技完美结合,黑土地的潜力便如泉涌。这场丰收,不仅为端牢“中国饭碗”增添了底气,更勾勒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图景——在这里,传统农业正以科技为笔,以土地为卷,书写着新时代的“丰收答卷”。(任忠良 朱磊)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