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北大荒集团逊克农场传来喜讯:第四管理区1304亩先玉1219玉米品种,实收单产达1766.3斤/亩(14%标准水),刷新该场玉米单产历史最高纪录。大型收割机在广袤田野间轰鸣作业,金黄玉米倾泻入仓,粉碎秸秆均匀还田,一幅科技赋能、丰产增收的壮美画卷在黑土地上徐徐展开。
多品种试验 + 体系化筛选 选出高产潜力品种
“好品种是高产的第一粒扣子。”逊克农场农业科技园区负责人李庆民表示,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的核心,在于选育适配本地气候、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
为破解“品种杂、适配差、产量波动大”难题,逊克农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优势,在统一标准条件下,同步开展19个玉米品种的示范种植与21个玉米品种的试验种植。通过对比各品种的抗逆性、生长周期、产量潜力等核心指标,全方位评估不同品种的综合适配能力,并严格遵循“农业科技园区试验 — 科技示范带示范 — 大田推广”的科学体系,最终将先玉1219、益农玉18等“潜力品种”精准匹配到不同管理区种植。
“这是种先玉 1219 的第三年,产量一年比一年稳,今年亩效益近900元,比种普通品种多赚300 块!”第四管理区种植户邢海拿着自家的产量核算单,喜上眉梢地展示。有着15年种地经验的他,之前曾试过3个玉米品种,要么因抗逆性差减产,要么因熟期晚遭遇早霜,直到跟着农场种植先玉1219,才彻底解决了“高产不稳”的难题。“明年我要把种植面积从200 亩扩到350 亩,跟着农场的‘品种指南’走,心里踏实有底!”
标准化管理 + 科技应用 为高产筑牢根基
“单产要想破纪录,除了选好适宜的品种,更要靠‘精耕细作 + 科技护航’的管理模式托底。”农场副总经理李新民在夏管农业现场会上强调。
在玉米田间管理阶段,逊克农场严格推行 “一松、两趟、三防、四促、一控” 精细化管理模式。“一松”在玉米出苗前进行了第一遍深放寒作业,深度为35公分。“两趟”是在玉米3-5叶期进行第一次中耕,松土灭草;6-8叶期进行二次中耕灭草+追肥。“四促”在玉米7-9叶期、9-11叶期、11-13叶期、授粉期喷施四遍进口以色列诺普丰和磷酸二氢钾,丰产促早熟。“三防”是全面积土壤进行防治杂草,11-13叶期防病,授粉期防虫。
与此同时,农场创新采用“三肥接力”施肥技术,聚焦 6-8 叶拔节初期,结合中耕作业同步施肥,为植株夯实营养基础。瞄准10-11叶大喇叭口期,这一直接影响穗大小与籽粒数量的“黄金窗口期”,采用高地隙拖拉机搭配加高圆盘施肥机,防止伤根系,促进根系后期吸收。最后通过叶面补氮完成粒肥补给,最终实现穗粒数增多、百粒重提高,为玉米品质与产量双提升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多方拓渠道 + 地头直售 让丰收转化为增收
“0.76元/斤,地头销售,钱当天就到账了,比自己拉去粮库省了不少事!”看着金灿灿的玉米粒源源不断装入收储企业的运输车,第三管理区种植户难掩喜悦。
为解决种植户“卖粮难、运距远、价格低”等难点问题,逊克农场早谋划、早行动,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企业、服务生产、服务种植户”的工作思路,各管理区提前对接周边粮食收储企业,以规模家庭农场为销售主体,洽谈销售价格、运输方式、结算周期等核心条款,签订标准化购销协议,明确“质量达标即收、款项及时到账”的合作底线,实现“在地头测品质、当场定价格、即时装粮车”的 “一站式”销售方式,让种植户实现“丰产”与“增收”的无缝衔接。
如今,在逊克农场“三秋”作业的战场上,51台收获机、42台灭茬机、16台联合整地机、86台耙地机和66台起垄机构成现代农业协奏曲,为黑土地划出来年丰收的希望轨迹。
这片热土上的丰收奇迹,远不止于单产数字的突破,更折射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层实践。从品种选育到科技管理,从生态保护到产销衔接,逊克农场正将先进农业理念转化为常态化生产力,为中国碗装中国粮写下坚实注脚,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更多黑土地力量。(霍春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