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县积极探索在新兴领域深入开展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集中攻坚工作,统筹全局,精准施策,以拧紧责任链、夯实数据链、赋能创新链“三链协同”模式,有效提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质量,增强了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构建全流程管理体系,拧紧责任链。优化组织设置,延伸工作触角,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强化顶层设计,优化组织设置。制定详实攻坚方案,建立“行业党委+属地管理”联动机制及“日报表、周调度、月通报”督导机制。设置攻坚目标、阶段任务、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形成了“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行业党委各负其责、乡镇直接管理”的严密组织网络,消除责任盲区和管理真空。开启双线并进,压实部门责任。整合20家行业管理部门及10个乡镇力量成立工作专班,明确组建标准与时限,行业党委发挥其专业性和管理优势,负责对本行业、本领域的社会组织、非公企业和新就业群体平台企业进行摸排和组建指导;属地党委则发挥地缘优势,负责对辖区内零星分布、规模较小的各类新兴组织进行兜底覆盖。双线齐推、信息互通、协同发力,确保攻坚无死角。下沉一线指导,破解组建难题。为确保攻坚不走过场、组建质量过硬,县委组织部联合县委社会工作部成立督查指导组,下沉一线解决企业难题10个,协调处理党员组织关系转接等堵点19个,保障攻坚任务有序推进。
推行地毯式严密筛查,夯实数据链。坚持分类、精准、有效的原则,对全县非公企业进行地毯式全覆盖摸排,全面摸清基本情况,确保底数清、情况明。打通信息壁垒,实现信息共享。采用“数据筛查+人工核验”双轨模式,强化与市场监督管理局、社保中心、民政局等7个部门及乡镇的数据共享与联动,累计获取万余条企业基础信息。深入实地核验,摸清真实底数。组建41个摸排核对小组,比对党统数据8万余条,实地核验88家非公企业及社会组织,精准摸清规模、党员、经营状况等关键底数,新增排查出非公企业党员55人、社会组织党员20人,为党组织精准组建奠定坚实数据基础。实行动态管理,提升工作效能。为巩固摸排成果,避免陷入“反复摸排、底数不清”的循环,建立新兴领域党建信息动态更新维护机制,由各乡镇和行业党委指定专人,每季度根据各行业管理部门数据变动情况,对信息库进行动态更新调整,实现从“集中攻坚摸排”向“常态化动态管理”转变。
织密立体化覆盖网络,赋能创新链。坚持“应建尽建、有效覆盖”原则,在精准摸排、因企施策的基础上,推动“两新”党组织建设。灵活多样推进组织覆盖。坚持“摸排、组建、提升”同步推进,按照“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原则,灵活运用单独组建、联合组建等方式提升覆盖率。攻坚以来,新组建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12个,覆盖企业44家;新建社会组织临时党支部6个。截至目前,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提升至74.35%,社会组织覆盖率达70%,较攻坚前均大幅提升60个百分点。打造品牌强化工作覆盖。积极打造“党建赋能暖心驿站”等特色品牌,为没有党员或仅有个别党员的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以及流动性强、联系松散的新就业群体,打造暖心驿站,给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免费提供手机充电、无线上网、食物加热等“十项暖心服务”。从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选取“两新”组织党员到社区报到,常态化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基层治理等工作,推动新就业群体从“治理对象”变为“治理力量”,有效激发“党建+新兴领域”融合发展的新活力。建立健全常态长效巩固机制。建立联系指导机制,为12个新组建的党组织选派21名经验丰富的党建指导员,组织开展全县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指导员业务培训班1次,围绕发展党员工作流程、非公企业党建等有关内容进行授课,强化业务素养。定期走访,指导其规范化开展“三会一课”、发展党员、发挥作用等活动。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将新兴领域党建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为万合商厦联合党支部、市监局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拨付党建经费3万元,为两新工委拨付党建补助经费5000元,支持“两新”党建活动场所建设。建立作用发挥机制,推动党组织与企业管理层“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非公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党组织书记7人,建立党组织与非公企业管理层沟通协商制度,围绕生产经营开展技术攻关、建言献策等活动12次,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各方支持,确保党组织不仅“建起来”,更能“转起来”“强起来”,持续巩固和提升“两个覆盖”工作质效。(王丽婷 李茜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