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乡建设村:“宅基地换产业”激活资源促共富

建设村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宅基地换产业”模式,通过腾退闲置宅基地、精准安置村民、引入龙头企业,构建“汉麻种植-大豆种植-肉牛养殖-牛肉深加工-线上销售”全链条产业体系,打造黑龙江省唯一安格斯牛核心育种场与北部最大 “千头安格斯肉牛繁育场”,获评“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023年实现村集体收入53.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7861.5元,将“闲置资源”转化为“产业动能”,形成了“村集体、企业、村民”利益共享格局。

建设村位于孙吴南部60公里,红旗乡西北部6.5公里,总人口400余人,耕地面积9255亩,其中集体土地4828亩、林地1982亩、草原2445亩,位于第六积温带,无霜期90-100天,有效积温1900-2100℃,主要农作物为大豆、玉米、小麦、汉麻、杂粮等,是典型农业村屯。长期以来,建设村面临 “三多三差” 困境:非常住户多、泥草房多、闲置宅基地多,交通条件差、人居环境差、产业基础差。“守着老宅子受穷,望着好土地发愁” 是当地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全县 “一城三区五基地” 发展战略指引下,建设村被列为试点村,红旗乡党委、建设村党支部直面 “土地闲置与产业缺地”“村民守旧与发展需求” 的突出矛盾,以 “党委引路、支部领路、产业铺路、群众富路” 为抓手,探索“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路径,聚焦“宅基地换产业”模式,实现“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产业升级”的目标。

图片1.jpg

孙吴县犇兴养殖专业合作标准化示范场航拍图

破局开路:以调研定方向,创新“宅基地换产业”模式

建设村党支部深刻认识到,破解乡村发展瓶颈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找准路径”。2019年3月至5月,乡村干部组成调研组深入建设村、光明屯等“空心化”村屯开展“进家门、听民意、摸家底”专项调研,收集“怕没地方住”“怕补偿少”“怕没保障”等意见建议46条,逐一回应村民顾虑:

精准安置解“住”的问题。提供“县城安置”“中心村安置”两种选择——县城安置点位于孙吴县配套完善的小区,周边有幼儿园、超市等生活设施;中心村安置点位于红旗村,配套硬化道路、路灯、污水处理设施,确保村民“搬得出、住得稳”。根据村民意愿,8户搬至县城安置,29户就近在中心村红旗村购房,彻底改善生活环境。

合理补偿解“利”的问题。参考《孙吴县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办法》,结合周边宅基地市场价格,明确具体补偿标准:泥草房按每个30000元补偿,砖房按每平方米1200元补偿,彩钢房按每平方米900元补偿;地上物按照“评估+协商”方式确定补偿金额,累计为64户村民发放有偿退还宅基地赔付款,高价收购农户农机具、牛羊等资产100 余万元,确保村民合法权益充分保障。

信用担保解“忧”的问题。与孙吴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合作,为参与村民提供“信用贷款”用于购房或创业;通过政策宣讲、市场前景分析及产业风险防控措施解读等方式,向村民讲清安格斯肉牛产业的市场需求(价格较普通肉牛高 20%)、可行性与收益预期,引导村民理性看待产业发展,逐步消除顾虑。

在此基础上,建设村总结出“一转变、二认清、三回答、四做实”工作法:“一转变”即转变干部“等靠要”思想,组织赴肇东、寿光等试点地区考察,邀请农业农村部专家开展“产业振兴”培训;“二认清”即认清“家底”(1.2万亩闲置宅基地、8.6万亩耕地)与“形势”(安格斯肉牛市场需求旺盛,绿色农业政策支持力度大);“三回答”即回答“红旗有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怎么补”的问题;“四做实”即做实政策宣传、民意征集、方案制定、项目落地四个环节。2019年10月,建设村“宅基地换产业”项目正式启动,3个月内完成35户村民搬迁,腾退宅基地88个、可用土地17.1万平方米,为产业发展腾出空间。

腾地兴产:以产业聚动能,构建“种养加销”融合体系

建设村将“腾退的宅基地”转化为“产业发展的载体”,通过“引企、调结构、强养殖、延链条”,构建“种养加销”全链条产业体系。

引企入驻,解决“资金技术”问题。针对村集体无资金、缺技术的难题,采取 “借鸡生蛋” 策略,引进大型经济合作组织与涉农企业先行注入启动资金,累计完成投资8500余万元,建成孙吴县犇兴安格斯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黑河孙吴黑尊牛牧业有限公司两大龙头企业,形成集汉麻、高蛋白大豆种植,安格斯肉牛养殖(育肥)、汉麻加工,种养加销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集团。乡党委、政府积极发挥 “牵线搭桥” 作用,履行 “红娘” 职责,构建乡、村、民、社(企)四方合作框架,以 “签字背书” 打消企业与村民的双向顾虑,确保项目顺利落地。

调优结构,发展“特色种植”。2021年,合作社流转建设村及周边4村土地25000余亩,种植“云麻7号”汉麻(纤维长、产量高,亩产150公斤,收购价每公斤12元)与“东农55”高蛋白大豆(蛋白质含量45%,亩产400公斤,收购价每公斤4元)。与黑龙江省农科院合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降低种植成本15%;与孙吴县汉麻产业协会签订“订单种植协议”,确保产品全部收购。通过全链条融合,构建起 “汉麻种植-大豆种植-肉牛养殖-牛肉深加工-线上销售” 的循环产业体系、“牛粪发酵—有机肥还田—饲草种植—肉牛养殖” 绿色循环体系,化肥使用量减少4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赢。

做强养殖,打造“安格斯”品牌。从澳大利亚引进安格斯种牛50头,采用“自繁自育”模式,建设12栋标准化牛舍(3.2万平方米),配套饲料加工车间、青贮窖、兽医室;采用“全混合日粮(TMR)”技术,以汉麻秸秆、大豆秸秆为主要饲料,添加玉米、豆粕,育肥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12个月;与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合作,建立“肉牛健康监测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2024年,安格斯肉牛存栏达1650余头,每头利润8500元,企业获评 “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获得 “省级种畜禽生产经营资格认证”,成为全省唯一的安格斯牛核心育种场和北部最大的 “千头安格斯肉牛繁育场”,计划 2025年打造全省最大的安格斯肉牛养殖乡镇。

延伸链条,推动“深加工与销售”。2022 年,黑尊牛公司建成年屠宰5000头的加工厂,生产冷鲜牛肉、牛肉干、牛肉丸等深加工产品,提升附加值 30%;在哈尔滨开设首个品牌旗舰店,以高标准的店面形象展示品牌实力,并开设 6 家鲜肉火锅店,通过餐饮体验进一步强化品牌认知,吸引消费者;2023年举办 “黑河・孙吴首届安格斯牛文化节暨安格斯牛产业发展交流会”,邀请畜牧局、肉牛协会及12家电商、20 家餐饮企业参与,签订购销合同 1.5 亿元;开展“我在孙吴有头牛”安格斯牛改良繁殖活动,提供“认养+认领”两种选择模式,让客户可以签约认养250kg以上的黑安格斯青年牛,或认领2个月以上的成年妊娠母牛。

图片2.jpg

黑河・孙吴首届安格斯牛文化节暨安格斯牛产业发展交流会

利益联结:以共享促共富,实现“三方共赢”格局

建设村通过“宅基地入股、土地流转、就业分红”,将“村集体、企业、村民”利益绑定,实现“1+1+1>3”的聚合效果。

村集体增收“强基础”。建设村2023年获得合作社分红53.5万元,较2019年“零收入”大幅增长;利用分红实施“美丽乡村”项目——硬化道路2.5公里、安装路灯60盏、新建文化广场1座,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全乡4个村用中央“壮大村集体资金”180万元购买165头基础母牛入社,每年分红12.25万元,全部用于公益事业。

企业增效“扩规模”。犇兴合作社通过宅基地换产业,节省土地租赁成本200万元;循环产业模式降低饲料成本10%,提高产品附加值20%,2023年利润3200万元,较2020年增长4倍;黑尊牛公司深加工提高附加值30%,线上销售拓宽市场,2023年销售额8000万元,较2022年增长50%。

图片3.jpg

孙吴县犇兴养殖专业合作标准化示范场内部建设

村民致富“增收入”。参与村民获得“四项收益”:宅基地补偿收益,64户村民获赔付款180万元;土地流转收益,18户困难户通过流转土地户均年增收8500元;就业工资收益,12户脱贫户在合作社或企业务工,人均年增收2.4万元;分红收益,带动12户村民家庭以牛入社,每年户均分红收益6000元。建设村脱贫户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3000元增加到2024年初的17861.5元,增长了4.95倍,确保了“脱贫不返贫”。(王丽婷 李茜雅)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