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滨农场:“三剂良方”破解丰收密码

初秋的绥滨农场,50 万亩水田如铺展的金毯,沉甸甸的稻穗在风中颔首,裹挟着醇厚稻香漫过田埂。这场静默的“丰收革命”里,昔日碎片化的“巴掌田”变为为连片的“高产田”,传统农耕方式正被卫星导航、智能系统重构,“靠天吃饭”的老经验让位于“知天而作”的新实践,而这一切变革的密码,就藏在绥滨农场精心调配的“三剂良方” 中。

第一剂良方:高标准农田铺就丰收底色

“以前190亩地分割成20个小池子,插秧时得绕着田埂转,上水要逐个闸门调,光人工就得花费不少。” 种植户隋东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连片平整的格田感慨道,“现在整合成11个标准化大格田,农机能直接开到地头,节水省工不说,亩产还提高了近百斤。”

绥滨农场以“大面积单产提升”为主攻方向,根据地块高程差、土壤理化性质精准施策:采用旱旋碎土、卫星激光平地、导航自动筑埂等技术,让田块平整度误差控制在3厘米内;同步推进“田、渠、路、林、机”综合配套,新建水泥晒场10万平方米,修缮水泥晒场1.6万平方米、机耕路275公里,疏通灌溉沟渠407公里,构建起“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 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网络。

11.png

修缮后的机耕路。李兴 摄

截至目前,农场已完成37.81万亩规模化格田改造,土地利用率提升2.5%,相当于新增千亩良田。这些镶嵌在黑土地上的“标准格”,不仅让农业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更成为抗御自然灾害的“稳压器”,为打造农业现代化“主力军”提供基础保证。

第二剂良方:智能农机具注入丰收动能

“往年这时候得顶着烈日在田间巡查,哪个池子缺水了,得赶紧找水泵、接水管。” 种植户王华坐在家里,指尖轻点手机就完成了368亩稻田的灌溉调度,“智慧系统还能实时监测温湿度,自动调节进水流量,光这一项就省一个长工,还节约了水资源。”

“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在绥滨农场,这样的“科技范儿”已渗透到农业生产全链条。农场投资225万元建成的智慧灌溉系统,覆盖776亩核心示范区,通过物联网传感器采集土壤湿度、水温,结合气象预报实现精准供水。

22.png

安装调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李兴 摄

“有了这套设备,我们的车就能根据导航的设定的路线行驶,农机作业更加标准。”这几天,有机户李世洋正在着手为自家的大马力机械加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按设定路线自动驾驶,播种行距误差不超过2厘米,插秧行距、株距均匀一致,能避免人工操作时因疲劳或经验差异导致的漏插、重插问题。”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转变,背后是智能装备的全面普及。目前,农场拥有各类农机具1.3万台套,农机总动力突破26.96万千瓦,其中搭载北斗定位、自动作业系统的智能装备达2000余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 99.6%,智能化作业覆60%以上种植面积,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科技力量。

第三剂良方:科学化种植永葆丰收根基

“你看这黑土,攥在手里能成团,松开能散开,攥紧了还能挤出油光。” 农业发展部工作人员员李超抓起一把黑土,土粒间夹杂着细碎的秸秆纤维,“这是用秸秆还田‘喂’出来的好土,有机质含量比五年前提高了0.01%。”

33.png

航化飞机喷施绿色药剂。李兴 摄

作为黑土地保护的践行者,绥滨农场把“养地”作为丰产的根本,大力实施黑土地保护措施。“今年,我按照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施肥进行施肥,每亩少施了3公斤肥,节约了成本、保证了产量,还呵护了黑土。”种植户闫俊杰站在自家田间看着长势良好的水稻感叹道。这种“按需供给”的施肥模式,配合侧深施肥技术,让肥料利用率提升3%以上。

农场还推行“主施有机肥、生物肥减化肥,优施生物制剂控农药”的绿色生产模式,秸秆还田率达100%,保持土壤养分含量;落实“3+2”五级田长制将管护责任落实到每块田、每个人,巡田时回收的农药包装废弃物统一处理,从源头减少土壤污染,缓解土壤微生物降解压力,让这片黑土永葆“青春”活力。

从“碎片化”到“规模化”、从“汗滴土”到“智种地”、从“竭泽而渔”到“反哺养土”,绥滨农场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以智慧农业为引擎、以黑土地保护为核心,探索出一条“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在黑土地上书写现代农业的新答卷。(李兴 龚剑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