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县委社会工作部牢固树立“政治立部、实干筑部、学习强部、从严治部、作风兴部”工作理念,创新推行志愿服务“四维”工作法,通过健全协同治理格局、建强专业志愿队伍、聚焦民生需求增效、打造品牌拓展交流,探索出一条县域特色志愿服务发展路径,有力推动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体系筑基,健全制度网络,构建协同治理新格局。针对以往志愿服务“多头管理、资源分散”痛点,以制度建设为根基,搭建全域联动的组织架构。一是健全统筹机制。横向整合40余家单位意见,制定《孙吴县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工作方案》,明确8个方面24项重点任务,建立“县委社会工作部牵头抓总、部门协同推进、群众广泛参与”的“一盘棋”机制。二是强化党建引领。纵向创新“党建+志愿服务”模式,建立“机关党员+专业社工+志愿者”协同机制,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通过倡议书引导行业协会、“两企三新”等新就业群体参与志愿服务,汇聚多元化服务力量。三是织密服务网络。构建“县、乡、社区”三级志愿服务网络,推动志愿服务触角向基层末梢延伸,整合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等资源,推动志愿服务全面融入基层治理、形成共治合力。
队伍赋能,夯实阵地建设,激发志愿服务新活力。以阵地建设为依托、队伍培育为核心、能力提升为支撑,全面激活志愿服务内生动力。一是建强实践阵地。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实践所11个、实践站100个,延伸设立图书馆、农机合作社等特色实践点6个;依托县工人文化宫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群众观影基地,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室打造“时间银行·爱心超市”,持续强化志愿服务“文化地标”和“精神粮仓”功能,为群众提供“面对面”沟通、“实打实”服务的场所。二是壮大队伍规模。巩固拓展“8+N”志愿服务模式,组建理论宣讲、文化文艺等14支常备服务队,吸纳党员干部、农村“五老”、大学生等群体,成立“援边”“应急救援”等特色队伍,形成多元参与的志愿力量格局。三是提升专业素养。构建分层分类培训体系,针对社区志愿者开展“急救技能”“心理疏导”等定制化培训,年培训超1万人次,推动服务从“热情型”向“专业型”转变;依托社工站开展集中培训,建立电子档案系统,实现“龙江志愿”平台全员注册及服务时长实时记录。目前,全县注册志愿者11567人,累计服务时长超33万小时,推动志愿队伍向“强素质、重实效、有活力”方向发展。
服务增效,聚焦民生需求,拓展志愿服务新路径。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精准服务为宗旨、多措并举为路径,推动志愿服务与民生保障深度融合。一是助力就业创业。创新实施“志愿帮扶促就业”工程,为四星、五星级志愿者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创业扶持政策,为符合条件的创业志愿者提供资金支持;搭建就业供需平台,通过走访企业挖掘岗位资源、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动态发布用工信息等方式,拓宽志愿者就业渠道,有效促进志愿者职业发展和社会融入;多部门联合开展招聘和技能培训,推动志愿服务与就业创业良性互动,助力志愿者“家门口”稳定就业。二是政务法治志愿融合增效。推进“政务+志愿服务”融合,依托政务大厅设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点,配备便民设备30余件;组建“小优”帮代办团队,依托“五办”机制提供服务1100余次;在市场监管、税务等自助区提供“一对一”指导,打造“快办便民”政务服务新模式。同时,深化“法治+志愿服务”模式,组建青年普法队开展“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邀请省法学会专家开展“乡村振兴 与法同行”宣讲,培训220余人;组建法律咨询志愿团队深入社区解决高频法律问题,实现服务与群众诉求精准匹配。三是关爱特殊群体。聚焦特殊群体需求,扎实开展“助残暖冬”系列志愿服务活动。走访11个乡镇29户困难残疾家庭,发放慰问金1.85万元,切实解决残疾群众生活难题;依托县域医疗机构设立志愿服务岗,常态化提供就医指引等便民服务,缓解特殊群体就医难题;结合节点开展主题义诊,为残疾群众及低收入群体诊疗,以精准帮扶传递民生温度。
品牌引领,拓展交流维度,绽放志愿服务新风采。以品牌建设为引领、跨界交流为突破、激励引导为保障,全面激发志愿服务创新活力。一是打造特色品牌矩阵。着力打造“文明实践在孙吴”主品牌,培育“爱心送考”“七彩微心愿”“敬老爱老”等特色系列子品牌,推出一批志愿服务领域杰出代表,以骨干为引领,推动志愿服务深入千家万户。紧扣时段节点,开展特色主题活动,制发《孙吴县2025年志愿服务活动计划》,以“一月一主题”为抓手,推动志愿文化融入民生场景。在传统节日和重要节点开展活动3200余次,形成“节日有主题、月月有活动、服务有温度”生动局面。二是促进国际交流。立足边境优势,打造“志愿服务+国际研学”模式,依托科技馆志愿服务站点开展“中俄研学营”,促进两国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三是强化激励保障。建立健全志愿服务“评、奖、宣”激励体系,对优秀志愿者和组织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将相关优秀事迹在县级主流媒体广泛宣传,推动志愿服务规范化、长效化发展。(王丽婷 李茜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