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纬50度的建边农场,一片片大豆田正展现出蓬勃生机。农业发展部部长魏朝辉站在龙垦311大豆地,手持85公分高的豆株介绍:“这株花荚足足13排,根系健壮、植株挺拔。今年全场大豆长势都像这样,花荚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多,分布还均匀。”据他介绍,在一系列科学管理和抗灾措施保障下,今年建边农场大豆平均亩产有望突破400斤,粮食总产将稳定在7.6万吨以上。
抢时播种:10天延后的“逆袭战”
2025年的春天,建边农场遭遇了10年一遇的春涝,田间积水最深处达38厘米,原本4月下旬就该启动的大豆播种,硬生生往后拖了10天。春播就像抢黄金,晚一天,积温就少一分,产量可能差一大截。对于北纬50度的寒地来说,积温本就稀缺,春涝的突袭让农场上下揪紧了心。
农场第一时间制定应急方案,对积水严重的地块组织人工抢排,确保积水以最快速度消退。同时,50多台套播种机按地块远近错峰排班,近田块优先作业,远田块提前检修机械待命,避免扎堆作业造成的时间浪费。最终,用一周时间抢在最佳适播期内,高质量完成了21.26万亩大豆播种任务。播种质量显著提升,漏播率从往年的8%降到2%以下,幼苗整齐度提升10%,连最担心的“晚播弱苗”问题也没出现,为后续生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品种迭代:8年试验田筛出“抗寒尖兵”
在农场的高寒大豆品种引繁试验区,一块块品种标牌格外醒目——这些是正在接受最终考核的“潜力选手”。以前,建边农场主要种植黑河43,虽说对寒地气候适应力强,但因抗逆性有限,“十年九绿”(后期易早衰贪青)成了常态,产量始终在300斤左右徘徊,难以突破。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王希武指着试验田说:“2018年以来,我们累计引进200多个品种,就像给大豆‘选秀’,从发芽率、抗寒性到抗病性、丰产性,一关关考核,不行的直接淘汰。”
今年选定的龙垦306、龙垦311、龙垦3301及九研13四个品种,都是经过3年“实战考核”的佼佼者。王希武算了笔账,龙垦311去年试种,比老品种亩产多了60斤,而且豆子饱满度高、蛋白含量达40%以上,收购价每斤高0.15元。这些品种不仅耐低温能力突出,在苗期遭遇短时霜冻仍能正常生长,还具备强抗倒伏特性,茎秆韧性比老品种提升20%以上。它们恰好适配第五、六积温带“春寒早霜、夏季多雨”的气候条件,让寒地大豆既“活得下来”,又“长得较好”,彻底告别了“看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精耕细作:从“广种薄收”到“精准管理”
“以前播种图快,一小时能跑七、八公里,结果漏播、缺苗是常事。”播了20年地的张师傅坦言。今年农场要求播种时速不超6公里,刚开始他还觉得“磨洋工”,看到田垄上苗齐苗壮的样子,才算明白其中的门道——慢播能让播种机更精准地控制深度和间距,确保每粒种子都“站好岗”。
精准控制播速只是第一步,农场还通过“种肥分施”技术,将种子与肥料保持5厘米安全距离,配合“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养分数据精准调配氮、磷、钾比例,解决了以往“烧苗”“脱肥”的老大难问题。
在第二管理区的高产示范田,深松后的土壤疏松透气,中耕形成的垄沟整齐划一。管理区主任孙波介绍,全生育期要做一次深松打破犁底层、两次中耕培土防倒伏、四次健身防病增强抗逆性,每一步都按标准流程执行。如今大豆根系扎得深、分布广,暴雨来时能排水防涝,干旱时能深扎吸水,这都是标准化管理带来的改变。
科学轮作:让土地“休养生息”的智慧
“大豆要是连种三年,不仅长不好,还爱生病。前几年为了赶效益,一块地连续种大豆,结果土壤越来越‘瘦’,根腐病一年比一年重,豆子结得又小又稀,蛋白质含量也上不去。”老职工们对连作的危害深有体会。据农业技术部统计,连作三年以上的地块,大豆亩产会下降15%-20%,根腐病发生率高达30%,土壤中磷、钾等特定养分消耗速度是轮作地块的2倍,形成“越种越薄、越薄越差”的恶性循环。
这几年,农场严格执行“大豆-玉米-小麦-杂粮”轮作模式,坚决杜绝重茬种植。在第一管理区,一块刚喷施微肥的大豆地叶片透着油亮,这块地去年种的是玉米——玉米根系深,能吸收深层养分,避免土壤表层养分过度消耗,秸秆还田后又能补充有机质,让土壤肥力“自然回血”。如今这片地的大豆根系壮实,几乎看不到根腐病迹象。轮作不仅让土壤“喘了气”,还让养分更均衡。职工赵某说,以前觉得轮作换茬麻烦,现在算明白了账:轮作后少打两遍治病药,亩产多收50斤,算下来一亩地多赚百十来块。如今职工们都把轮作当成“养地经”,连最舍不得换茬的老地块,也乖乖跟着轮作节奏走。
分域施策:万亩良田的“个性化方案”
为强化分域管理与全周期技术保障,建边农场将统营地块划分为高、中、低产田三类,根据不同土壤肥力和生产潜力制定差异化管理方案:高产田主攻提质增效,通过精准调控水肥和健身栽培提升品质;中产田侧重肥力提升,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改良土壤;低产田重点改良土壤,针对性解决板结等问题。农业发展部部长魏朝辉解释道,就像医生看病对症下药,这种分域管理模式让每块地都有了“个性化方案”。
在板结严重的低产田片区,农场通过增施生物菌肥活化土壤、配合缓释氮肥延长供肥周期,让原本“硬邦邦”的土壤慢慢“活”了过来。数据显示,经过改良的低产田亩产可提升15%以上,昔日的“望天田”变成了“丰产田”。
从品种选育到田间管理,从抗灾抢种到分域施策,建边农场用科学手段破解了寒地大豆种植的诸多难题。如今,望着连片的豆田,职工们眼中满是期待——400斤的亩产目标,不仅是数字的突破,更是寒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李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