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龙江大地,黑土解冻,沃野萌新,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节。北大荒集团逊克农场与逊克县以党建为纽带,推动农业技术下沉、服务下沉,将现代农业的“金钥匙”交到地方农户手中,为黑土地春耕生产注入强劲动能,一幅“党建引领、技术赋能、旱田提质”的春耕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党建赋能:合作纽带促发展
“要以‘1325’党建工作机制作为助推垦地合作的核心,围绕农业社会化服务这一主线,建立党组织对接乡镇、基层小组对接村屯、党员对接地块的分级包联模式,打造两项“核心示范”,并开展涵盖投入品辐射、技术更新、农机保障、信息共享、销售共赢等多方面的服务,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推动垦地合作迈向新高度。”逊克农场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志强在深入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中提出明确要求。
目前,农场10个管理区(作业区)与周边9个乡镇均建立了联合党支部。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各方依据乡镇种植需求以及农场的技术资源,灵活调整技术服务方案、扩大服务范围、充实服务内容,让“党建链”紧密串联起“产业链”与“服务链”,为垦地合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在“红色引擎”的助推下,2025年逊克农场域外社会化服务面积达57.54万亩,其中全程托管土地5万亩,双百双千示范点0.17万亩,10个管理区对应9个乡镇的环节托管达38.87万亩次,技术服务覆盖面积达13.5万亩次,垦合作从简单的“相邻”迈向了深度的“相融”。
春耕盛会:技术交流解难题
“分层施肥的深度怎么控制?”“大豆根瘤菌喷淋装置如何改装?”近日,在逊克农场与奇克镇联合举办的垦地合作技术交流会上,30余名乡镇农户和合作社负责人围着农场技术骨干连连提问。
王涛是新兴乡种植户,去年他家的100亩大豆在第四管理区党员技术服务队全程指导下,采用了“一松、三趟、四促、两防”的标准化种植模式,秋天产量比以往每亩提高了足足50斤。听说农场举办技术交流培训会,他带着平日里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满怀期待地来到这里寻求“答案”。
培训现场,逊克农场党员技术骨干化身“农业讲师”,围绕大豆和玉米品种选择、春播机械检修与改装、分层定位定量施肥、玉米二次包衣、钼酸铵拌种、“北安模式”标准化流程、田间管理等方面进行讲解,重点介绍了根瘤菌喷淋装置改装、玉米氮肥后移、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点。
“这一趟下来,可真是没白来!那个大豆根瘤菌喷淋装置的改装,去年我就‘眼馋’,今天在交流会上,农场的技术骨干把改装的原理、步骤讲得明明白白,我边听边记,还拍了不少照片,就等着回去实践了。”作为去年垦地合作受益者的王涛说起农垦种地技术,连连称赞。
“三包”模式:协同联动筑根基
在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中,垦地双方党组织携手创新,构建了党支部包乡、党小组包村、党员包地块的“三级包联”模式,织就了一张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网络。与此同时,配套实施“三查三定”工作法,让技术服务精准滴灌到农业生产的每一处。
新立村土地托管合作社机耕队队长徐勇表示:“以前种地全靠老经验,碰到问题根本没办法,产量一直上不去。党员技术服务队带来了科学种植方法和先进的管理经验,遇到难题随时都能咨询解决,有了专业的技术指导,种地有了‘主心骨’,今年产量一定能再突破。”
如今,“党员责任区”覆盖每一块示范田,“技术服务群”连通每一户农家,“垦地共兴”的成果浸润每一寸黑土地,垦地融合发展释放出强大的协同效应,1+1>2的叠加优势愈发凸显,这是党建引领下垦地合作的生动实践。(霍春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