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奔“富”的北安实践

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党委与北安市委、市政府携手同行,以“科技”赋能“传统”、“大农”联姻“小户”、“效率”提升“效益”、“服务”暖泽“民心”为核心理念,用实干担当书写时代答卷。通过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推广先进技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用实际行动破解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时代之问,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活力的显著成效。

拧成“一股绳”

战略合作迈向新高度

金秋时节,北安市长水河农场垦地共建农田里沉甸甸的玉米穗在阳光下泛着金光,大型联合收割机穿梭其间,奏响丰收的乐章。“托管玉米地块亩产1537斤(14个水),高出周边玉米平均产量225斤,托管效果显著。”二井镇王福贵朴实的话语里透着掩不住的喜悦。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正是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与北安市垦地共建结出的硕果。

1.jpg

北安分公司与北安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总揽全局作用,成立了由双方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一体两翼”合作专班,建立了高层定期会商机制,并在基层成立了24个联合党组织,双方在组织架构上实现深度融合,形成了“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双方党委强化顶层设计,合作的步伐铿锵有力:2021年建成省内首个北大荒区域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当年服务耕地就突破10万亩;2022年,实现赵光镇和赵光农场合作全覆盖,土地托管“整村推进”被农业农村部作为典型在全国推广;2023年,北安分公司与北安市共同制定了垦地现代农业合作发展三年规划,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到2024年,双方已形成完善的"1+6"现代农业合作体系,双方在良种繁育、技术合作等六大领域深度协同。

如今,在分公司的带动下,北安市农业托管服务面积扩大至118万亩,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达99.98%,农业先进技术应用普及率80%以上,农业生产效率提升15%。2024年,北安市合作地块玉米平均亩产1418斤(最高达1649斤),大豆平均亩产432斤(最高达537斤),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2025年,我们细化制定了8个方面的具体任务,开启深度合作新篇章。”北安分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宏忠充满信心地说。此时,北安分公司南部5个农场正全力承接市政府150万亩托管计划,重点打造3条示范带和3个示范区,力争实现大豆增产10%、玉米增产5%的目标。

服务“零距离”

平移模式树立新标杆

近年来,北安分公司联合地方政府创新推出“集体农场”模式,以赵光村为试点组建8个由村集体领办、村民民主管理的农场,通过整合4.1万亩零散耕地实现规模化经营。该模式既保障农户土地权益,又推动“小田变大田”。2024年,成功实现赵光镇26万亩耕地社会化服务全覆盖,为垦地共建“整镇托管”树立了示范样板。

科技赋能是“平移模式”的最大亮点。在赵光镇托管地块,新安装的物联网设备格外醒目,智能虫情测报灯自动识别害虫种类、多光谱无人机精准监测作物长势、土壤墒情监测站实时上传数据……

今年,北安分公司将通过数字农业推动合作升级,在科技园区和基地建设上,重点打造4条“百里”垦地合作现代农业示范带、6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9个乡镇的垦地现代农业标准化种植基地,形成集合良种、良田、良法、良机和数字信息的现代农业高标准示范区,助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红色 “连心桥”

文化共融激活振兴基因

分公司党委深挖北大荒精神时代内涵,构建“红色联盟”文化矩阵,全年开展沉浸式红色主题教育52场,辐射党员干部群众4800余人次。双方成立由党委一把手挂帅的工作专班,阵地共建实现资源共享、民生共管破解治理难题、产业共育激活经济动能,"三项工程"更是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分公司构建起“党委统筹-支部联动-党员示范”三级服务体系,创新推行党支部包村、党小组包屯、党员包地块的“三包”责任制。二龙山农场与二井镇共建的8块党员示范田,完成6项新品种栽培技术攻关;红星农场和杨家乡“红杨共建万亩示范片”党支部创新“1+2+N”共建载体,带动垦地双方在农机共享、技术共研、市场共拓中实现增值收益双提升。(岳文、安思斯、林存宝)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