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奔赴的融合之约——北大荒集团长水河农场党建引领垦地融合共建纪实

金秋时节,硕果丰仓,农作物即将迎来大面积收获期。在黑龙江省北安市二井镇自和村垦地共建示范地块大豆全程托管2号地,北大荒集团长水河农场农业技术人员正在为田间测产工作忙碌着。

图片 1.jpg

“在自和村托管地块大豆预测亩产451斤,我们去年亩产300多斤,如果最后收成这么好的话,整整多产了100多斤”看着大豆喜人长势和测产结果,二井镇自和村的王福贵满眼喜悦。

今年3月,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在长水河农场党委与北安市二井镇党委举办的场镇共建第一次联席会议上,双方签订了3.9万亩垦地合作服务协议,这也标志着双向奔赴的垦地共建融合发展迈入崭新阶段。

“北安模式”平移复制 让种地更专业更简单

王福贵是北安市二井镇种植户,说起土地托管,他表示他最有发言权 :“农场选派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驻村,对各生产环节给予技术支持,今年,我家7000亩耕地全部进行了托管,既省心又放心。”尝到土地托管“甜头”的王福贵,望着逐渐成熟饱满的大豆、长势良好的金黄玉米,抑制不住的畅想丰收的喜悦。

为确保托管服务质效,农场以“常规抓标准,重点上科技”为指引,积极与垦区内外科研院所、兄弟单位交流合作,进一步完善修订二井镇各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不断提升技术规程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构建‘供、种、管、收、储、运、加、销’全方位的专业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指导,让种地更简单,进一步提升了托管种植户的幸福指数,为农业的丰产丰收奠定了基础。

“通过技术培训、田间指导、现场观摩、定标现场会等方式,把‘北安模式’中先进的生产模式、先进科技和高标准的农艺技术、作业标准‘平移’到地方乡镇,提高二井镇新技术应用能力,打通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最后一公里’”长水河农场党委书记朱坤芝道出了垦地共建的意义。

“大课堂”搬在田间地头 示范效应凸显

为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垦地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水河农场指导二井镇打造了“一村两带七个示范方+示范核心区”。“以前我们种的都是小垄,耕地零散,产量也不高。去年参观学习了垦区大垄栽培模式,让我们找到了差距,尤其是产量、品质一对比,比我们高出一大截。就比如这里既是高产攻关田,也是我们农户的田间大课堂,在家门口就能学到农场先进的种植管理模式,真挺好!”二井镇自和村党总支书记闫忠杰信心满满的说。

通过垦地合作,将北大荒种植技术向地方平移覆盖,解决众多小农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的问题。用标准化的种植技术,结合各地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为每一块地制定托管方案,服务效果、产量、效益均有明显提升,带动了地方农业生产,助推了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共建共联 垦地融合发展

2023年,长水河农场与北安市二井镇党委、政府多次对接、密切洽谈,共创“7351”垦地党建引领区村共建共联载体,以党建为桥梁,以党支部为阵地,通过“组织联建、教育联培、人才联育、发展联动、活动联办”,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双方党委利用党建联席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党建研讨、经验交流,推进垦地党建双促进、双提高,促进双方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7个党支部与二井镇7个村总支部结成共建对子,组建“科技赋能”“红领金”等7支党员服务队伍,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二井镇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农机新技术应用等培训6次、800余人次,开展农业指导服务52次,解决难题11个。打造党建引领“北安模式”、高标准科技示范带等现场5个,为垦地融合发展注入强大的“红色动能”,全力构建党建引领区村融合发展新格局。

这一年,长水河农场党委与二井镇党委以党建为“媒”,以全面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生产经营规模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核心,深入开展“主题党日”“知识竞赛”“文化广场演出”“农业技术培训”“志愿服务”“田间技术指导”……一个个场景、一场场交流,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一次次双向奔赴,串联起垦地经济社会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气象。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蓝图已绘就,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垦地携手共建的战鼓已擂响,长水河农场党委将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将以更加饱满的激情,踏着铿锵步伐,乘着新时代东风,赴垦地融合发展之约,在“二次创业”新征程中阔步前行。(辛玲)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