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厨房 > 正文

看,这里有上海未来工程师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蜂巢结构的微型应急医疗救护站,小身量大作为;以传统状元盒为灵感设计的智能硬件随身盒,既能用太阳能充电,又能集成配件方便收纳……疫情之年,工程实践不休,创新探索不止,全员育人不停,第十七届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依然硕果涌现。12月27日,大赛颁奖大会在上海科技馆成功举办。

“云”科创 参与面翻倍

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由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共同主办,以“激发青少年对工程技术的兴趣,培养青少年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能融合不同学科和领域的知识与技术来解决真实的问题”为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的青少年科技品牌活动。活动通过富有挑战的工程目标,激励学生学习技术、尝试工程制造、形成工程思维,逐步形成和提升工程技术素养,增强创新实践能力。

受疫情影响,今年大赛首次以线上形式开展,设计了结构工程师、建筑工程师、机械工程师、软件工程师、航天工程师和工业设计师等6个适合线上活动的项目。云端相聚的“未来工程师”们更为热情,今年全市16个区共有6万余名中小学生积极响应,参与人数倍增。经各区选拔,最终911个参赛队晋级市赛,其中近100支参赛队参加复评。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和线上精彩表现,体现着申城科创青少年的潜力和实力。

赛促教 线上赛催生学习新形态

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在线开展的科创活动也催生了学习新形态。赛前,组委会组织多场线上培训。例如,在“软件工程师”项目中,组委会邀请复旦大学专家通过网络对参赛教师进行了专题培训,从项目的定义、方案的规划和前期调查入手给予专项指导。比赛项目采用即时赛进行,学生组队在30个小时里合作创新,完成线上赛题。一份份充满着个性思想的解决方案,体现着未来工程师们的团队合作、创新能力和科学热情。

再如,今年“结构工程师——轻量座椅”项目全部实现数字化,首次使用数字工具进行虚拟测试。组委会邀请青少年工程教育专家对衍生式设计的概念、轻量化设计的方法、虚拟承重测试的技巧等在线开展多场专题辅导。竞赛项目的转化促使学生从经验型转变到更加理性的科学设计,使“衍生式设计”真正在项目实施中落地,也开阔了学生的设计眼界,提升设计能力。上海市洛川学校杨依乐借鉴中国古典花几底部的圆拱,在保证骨架结构性能要求和美观的前提下,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减少冗余的材料,作品“极简座椅”上整个座椅结构简洁、轻盈又不失厚重,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结合之美。

展情怀 优秀作品涌现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之年更激发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登月着陆器”作品闪烁着学生们的独特思考,上海工商信息学校朱恒吉查找现有地外行星登陆方式后,设计的“胶囊式登月着陆器”能有效提高运载空间,同时利用反推、气垫等方式增加软着陆安全性和稳定性。创意获得了曾在钱学森领导的581组工作,并参与过星、箭、弹、船、器的研制工作或指挥工作的资深航天专家高度赞赏。

上海市位育初级中学吴浩伦设计了“诺亚应急医疗站”,根据“平疫结合、灵活转换”的理念,结合仿生学,设计蜂巢式六边形临时病房,方便又节能。崇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俞柳好、严子诚同学设计软件“微爱WELOVE”,从科学和心理两个角度关爱新冠病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受新冠疫情影响,本届大赛颁奖大会现场邀请了部分师生代表参加现场活动,更多的师生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参与进来。颁奖大会为一等奖获奖代表、“ASML软件工程师专项奖”获得者、“未来工程师”称号获得者颁发了奖杯奖牌,对优秀组织奖单位、“赛复”优秀指导教师奖获得者进行表彰。

十七年来,该项赛事一直为培育通专平衡的拔尖创新“未来工程师”而锐意进取,正面回应社会对于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由于工程技术知识的复杂性与嵌入性,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为跨越因学科门类划分过细而带来的协同创新发展难点探寻新路径,形塑工程技术教育的新生态,助推跨界研究走向真正的交叉综合发展,让创想落地、让理念开花、让梦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创新能力应置于交叉学科和丰富的社会资源中培养,大赛也体现了全员育人的理念。自第十四届起,活动得到ASML阿斯麦(中国)公司的鼎力支持,从赛事赞助、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在社会的关怀和支持下,越来越多企业加入这项育人项目,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培养和储备未来人才。

编辑:宋杰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