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新闻 > 时评 > 正文

结构性去杠杆应管控好流动性风险

李定华

5月11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的指导意见》,目的是促使高负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尽快回归到合理水平。

在此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结构性去杠杆”这一名词,基本思路是分部门、分债务类型提出不同要求,以实现宏观杠杆率的稳定和逐步下降。《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的指导意见》相当于为国有企业降杠杆戴上了“紧箍咒”。

从宏观经济层面看,杠杆率可以被定义为某种形式的总负债除以总的GDP。从微观层面来看,以企业部门为例,降杠杆就是要降低其负债率。根据《中国去杠杆进程报告(2017年度)》数据,2017年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56.9%,比2016年下降了1.3%,金融部门杠杆率分别回落8.4个百分点(资产方)和4.8个百分点(负债方)。可以看出,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回落,金融部门则是加速去杠杆。

去杠杆是一种阵痛,最先承压的便是企业的流动性,容易触发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相当于人体的血液,血流不畅会导致休克甚至出现生命危险。从这个意义上说,流动性风险一种资金“断流症”,企业无论是资产负债期限严重错配,还是受信用风险(指交易对手不能按期履约的风险)、市场风险(指未来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既定目标的不利影响)等影响,最终表现出来的症状便是企业的资金链紧张乃至断裂。

以企业债为例,今年前四个月,已有15只债券出现违约,涉及到数家业内知名企业,违约债券面额128.64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33.58%。可以预见,随着偿债和回售高峰的到来,企业借新还旧的难度加大,部分企业可能出现流动性危机,债券违约事件将会进一步增多。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在结构性去杠杆的政策背景下,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金融部门、非金融企业,都需要关注并加强流动性风险管控。

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供给者,监管部门的政策对市场流动性影响很大。深化整治市场乱象、出台资管新规等举措,有力推动着金融业去杠杆、去通道、去嵌套,对非金融企业的流动性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因此,监管部门在有关去杠杆政策出台过程中,有必要充分征求相关市场主体的意见,评估市场的承受能力,把握好政策出台的节奏和力度,加强市场预期和负面舆情管理,避免引起市场大起大落。同时,也要善于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去杠杆政策执行效果进行评估和动态监测,及时防范去杠杆过程中的次生风险。正如“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监管政策既要有“力度”也有“温度”,金融风险的化解才能“蹄疾而步稳”。

金融企业本身是从经营风险中获利的,需要在管控好自身流动性风险的同时,尽可能对那些在去杠杆中陷入流动性危机的企业进行救助,避免采取一抽(贷)了之、一诉(讼)了之等简单手法,这将导致两败俱伤的结局。

对非金融企业而言,去杠杆也是资产负债期限再匹配、业务结构再定位的过程,保住流动性安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现在咨讯十分发达,当一家企业出现债务违约时,若应对不及时,极有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再融资压力上升,甚至导致融资渠道受阻。若资产处置不及时,极可能出现流动性断裂,资产遭到债权人查封。流动性往往成为压死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因此,在经济结构性去杠杆大潮中,企业需要高度重视自身流动性风险管控,未雨绸缪,尽可能使资产负债的期限匹配。同时,对于那些已陷入流动性危机的企业来说,只有断臂求生,尽快变卖非核心资产,保住主业,才能为生存赢得喘息的机会。

(作者系北京大学博士)


(网络编辑:何颖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