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拿贷款为何“苦乐不均”?(2)

目前,占金融业资产近90%的银行业仍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今年以来,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在增强。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速快于同期资产增速1.7个百分点,制造业贷款连续6个月保持正增长。

服务实体要做好加减法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董希淼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的天职,也是金融业良性发展、防控风险的根本举措。今年以来,金融“脱实向虚”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增强,银行业出现了“两降两升”的好势头:

“两降”主要指上半年商业银行同业业务7年来首次下降,同业资产余额和负债余额比年初均减少了1.8万亿元;理财业务规模增速下降至个位数,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35个百分点,尤其是同业理财较年初减少了2万亿元。这表明银行经营行为趋于规范,重心回归主业。

“两升”主要是上半年新增各项贷款8.8万亿元,占同期新增资产比例80.9%,较去年同期大幅提高36.2个百分点;制造业贷款连续6个月保持正增长。同时,新增个人住房贷款比重较去年降低了10.9个百分点。这表明资金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仅要做好“加法”,如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尤其是信贷投入;还要做好“减法”,如退出对“僵尸企业”“三高”行业等金融支持。对持续亏损3年以上且不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僵尸企业”,应坚决掐断对其金融供给。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不应通过补贴和贷款等方式继续为其“输血”,而是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采取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此外,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引导金融资源从“三高”和落后产能等领域流出,注入实体企业污染治理、降低能耗等方面。

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服务力度,就要采取更多措施。比如,进一步改善间接融资结构,一方面要把握国家宏观经济及产业政策的脉搏,在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政策调整中准确定位,如加大对“一带一路”、雄安新区建设等支持;另一方面要坚持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加大对金融薄弱环节的支持和投入,如在商业可持续前提下发展普惠金融,以扶贫小额信贷为抓手做好金融精准扶贫。同时,应顺应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的新趋势,加大对消费金融领域的支持,重点支持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体消费和健康养老消费等。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络编辑:贾璇)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阅读
关键词: 苦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