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农村金融如何精准扶贫——专访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陈鹏

有人曾说,精准扶贫就像是“点穴”,点得准,手法恰到好处,“病”就好得快。“精准扶贫”源自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走访贵州遵义农村时的讲话,他表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何方竹 ●吴晓光|安徽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37期)

有人曾说,精准扶贫就像是“点穴”,点得准,手法恰到好处,“病”就好得快。“精准扶贫”源自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走访贵州遵义农村时的讲话,他表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今年年初,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金融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发挥金融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农户增收作用,重点针对大别山区、皖北地区等有扶贫开发任务的70个县(市、区),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近日,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下称“安徽省联社”)理事长陈鹏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讲述了安徽在金融精准扶贫上的探索。

安徽金融精准扶贫现状

目前,我国14个片区的592个贫困县,12.8万个贫困村,大多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较差。安徽省扶贫办主任刘永春介绍说,安徽是农业大省,也是扶贫任务较重的省份之一。“十二五”初,安徽贫困人口达790万,贫困发生率14.7%。

2015年安徽省农村脱贫人口核查报告显示,2011年到2015年,全省5年间共减少贫困人口481.2万人,减贫幅度高达60.9%;贫困发生率逐年降低,从2011年的14.7%下降到2015年的5.72%,近9个百分点。

陈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安徽在扶贫实践中不断探索扶贫的精准方式方法,早在2014年,安徽省就通过建档立卡锁定全省484万贫困人口。在陈鹏的理解中,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确帮扶、精细管理的治贫方式。而金融精准扶贫并非简单的扶贫,而是要做到由“输血”变为“造血”,强化金融对于贫困区域产业升级、贫困农户生产经营的支撑能力,在这方面安徽省联社牵头组织省内农村商业银行做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目前,安徽省联社积极推动省内农村商业银行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推出一系列扶贫贷款项目,精准对接贫困人口创业和产业化扶贫需求,推出的“金农·扶贫贷”已经授信150893户,授信金额31.52亿元,已放款2.51亿元;发放“金农·农家乐”“金农·金土地”“金农·成长贷”等支持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贷款7.27亿元,带动贫困户14963户。

精选项目,

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银行+企业+农户”的“1+1+n”型扶贫模式是安徽省联社在扶贫实践中积累的以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发展的工作模式。这种模式不是简单地向贫困农户提供贷款,而是在现有的贷款产品基础上让贫困农户有了明确的致富途径。原先,扶贫是向农户提供贷款,在“1+1+n”的模式之下,贷款有了新的用途。

陈鹏介绍说,在安徽金寨,养猪是一项支柱产业。而养猪场由于贷款回笼不及时,有较大的资金周转压力。于是金寨就将产业带动和扶贫结合到一起,对于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自愿带动一定数量有意愿、有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生产实现脱贫的,可以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和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实现了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双赢的局面。

安徽还有不少地方推广了光伏发电扶贫,全省农商银行为此给予了2290万元的信贷支持。陈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参与到光伏扶贫的,每户在设备上需要投入1万多元,一年产生约3000度电,并网之后,一度电可以卖1元钱,收入就是3000多元;三年还清贷款,今后每年还将增加3000余元的收益。宿州市埇桥区岳乔村是省联社的扶贫联系村,省联社捐资100万元帮助该村集中建起了光伏发电站,所得收益按比例分配到贫困户手中,较好地发挥了帮扶作用。

陈鹏说,金融的精准扶贫就是首先要精准锁定贫困户,其次是锁定他的有效需求,再次是信贷资金要精准对接,还要辅以良好的管理。金融扶贫不是直接拿钱“输血”,而是帮助贫困户实现“造血”,同时还引导他们把赚来的钱存到银行,不要挥霍掉。

除了帮助农民脱贫,安徽省联社和各地农商行在方便贫困户使用金融服务过程中,保证物理网点的行政村全覆盖,让农民足不出村便可享受存取款等基础的金融服务。对于偏远的乡镇,要求农商行不计成本保留营业网点,方便百姓。

扶贫人人有责,从安徽省联社到农商行的领导及员工也都亲自上马,陈鹏也不例外。陈鹏告诉记者,省联社制定了《金融扶贫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规定领导包片,部门包点,农商行包片包点,员工一对一开展帮扶任务的计划。陈鹏自己就负责对接金寨、舒城、潜山、岳西等4个县,除了做好对农商银行金融扶贫工作的指导督促外,他还准备直接对接一户贫困户,陈鹏每年会买两头小猪仔送给对接的农户,并且向农户提供精饲料,农户年末将猪仔喂大,卖出的收益归农户。

推动自身改革,

强化精准扶贫效果

陈鹏表示,农信社经历了多次改革,但是管理和服务工作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自管理责任下放到省联社后,地方的积极性开始发挥作用。首先,建章立制加强管理,推动农信社经营机制转换;其次,加强行业服务,搭建了信息科技、风险管控、产品研发、支付清算、培训教育等服务平台,解决了农信社过去不能联网、不能发卡、结算不畅等无法解决的难题;第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全省范围内统一标识,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了农信社长期以来“弱势、落后”的企业形象。

2014年底,安徽成为在全国率先完成全省农信社产权改革的省份。从全国范围来看,各省联社“去行政化”,转向“服务平台”的探讨愈多。但是陈鹏认为,行使服务职能不能脱离行业管理职能。他表示,商业银行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天经地义,农商银行作为商业银行也不例外,但问题是作为支持“三农”金融主力军的农商银行如果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为脱农机构,那“三农”金融服务怎么办?

从目前农商行发展的现状上看,省联社的作用仍然不可或缺,农商行保持服务三农、小微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市场定位,与《商业银行法》规定的“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存在矛盾和冲突。陈鹏认为,既然我们承认农商行的政策性义务,就应该承认行政管理的合理性,而不是单一去行政化。对于省联社的未来转型,他建议把省联社改为统一法人或金控集团,在完善公司治理的同时,发挥全省农商行的资源聚合效应,推进管理扁平化,增强服务功能,降低经营成本,进一步提高金融精准扶贫效率。

————————————————————————————————————————

2016年第37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6年第37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张芳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