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经济 > 产经 > 正文

张伯礼:我国药物制造水平已普遍达到工业2.0水平

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加快医药产业创新升级专家研讨会嘉宾发言

XYI_9532_副本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副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伯礼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为加快落实和积极推进医药产业创新升级的战略部署,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于3月12日举办了“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加快医药产业创新升级”专家研讨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副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出席研讨会并发言。

张伯礼: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就像“两弹一星”取得胜利,重大专项也是要充分发挥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力争取得突破,努力实现以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并填补国家战略空白。国家设置了16个专项,其中与人口与健康领域有两个专项:重大新药创制和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技术总师是桑国卫院士,我负责中药方面的工作。

新药专项实施实施以来,特别是围绕我们国家在新药创制关键技术方面的短板和国际上的差距作为着力点,突破了新药研发的一批关键技术;搭建了一流的技术平台,并逐步实现了与国际接;新药研发逐步从仿制为主转向创新为主,研制成功多个重大新药,填补了多项空白;培育了一批大品种,为医改提高了好药;同时也推动产业聚集,生物医药产业成为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在专项实施过程了培育和引进了一批新药研制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成为我国新药研发领域的骨干。贝达药业丁总也是引进的人才,这个企业和他们研制的药也是值得关注的。

药品属于战略物资,如果我们自己不能生产,到关键时候,将受制于人。比如2009年甲流流行,我们国家正好是60年大庆,希望购入一批达菲作为库存备用,但拿钱买不到药品。在新药专项支持下,我们国家自己的队伍攻坚克难,歇人不歇机器,短期内实现了技术突破,并能批量生产,为甲流用药做好了储备,保证了用药需求。这个对我们启发很大,不需要的时候看不到,关键时刻还得靠自己,关键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上,需要的时候才不受制于人。医药是国家战略安全的物资,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也是国家安全的保障。这些年新药研发专项取得了突出进步,推动了我国新药研发能力的整体提升,对产业的推动作用成效突出。

今天谈“三医联动改革”,我觉得非常重要。医改是世界难题,不是说有钱就能解决,奥巴马以改革委口号上台,第一个就是医改,医疗支出占美国GDP的18%,但现在改革成效不大,基本是失败的,甚至一度导致政府关门,他自己还被起诉。欧洲同样面临医改难题,经济发展乏力,还导致了一些国家破产。

医改的目的是保证国民健康。然而,国民健康不是花钱就能买来的,特别是许多慢性病、老年病多难以治愈。“病越治越多,钱越花越多”,迫使全球医学模式和医学目的也在转变,从防病治病转向维护健康,现在提倡预防为主,让人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而不是等得了病再医治。总理在去年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医改这个世界难题,今年人大也提到这个问题。

医改的关键问题就是“三医联动改革”,三医里面医疗是基础,它在一线,主要是用药,医药产业是支撑,想用药没有药只能进口,或者干着急,医保是保障。三医联动作用并不一样,各自有各自的任务,三者之间应该是有序的、动态的、协同的,围绕一个中心,维护老百姓的健康。

主要谈两个问题。

第一,我国自己研制的创新药进入医保难,和进口药竞争不能受到平等对待,对创新药物是一个严重的打击,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也有违重大专项当初研发新药的目的。我们研发了新药,老百姓享受不到、得不到实惠,研究者不高兴,企业也不高兴,不利于良性发展。

为什么进医保难?一是要等医保目录修订,我们国家医保目录不是你想进就能进,原来两三年动一次,现在六七年没动了,这个制度需要改进。对于创新药物,能不能走简化程序,创新药物毕竟不多,而且都是经过一层层严格评审的,且质量、疗效都有保证。如果等目录修改,等招标,对哪一方都不利。所以制度需要改革完善。二是价格和招标。各省里招标办法僵化且不合理,进口药可以单独定价,卖的很贵,受到保护;相反我国自己的创新药却受到竞价的打压,以价格为指标,不管药品的质量和创新成本,这给创新药也是严重的打击。创新药由于投入多,价格可能要偏贵一些,但效价比更好。如果不能体现优质优价,那还有谁会去做创新投入,我们国家的药品质量也就很难快速提升。国外解决这些问题,有商业保险,而且跟企业谈判,企业放低价格,政府让出市场,这是互利的,最终是老百姓受益,企业也受益,也有研发创新的动力,实现良性循环。我们应该学习好的经验,让利老百姓,同时要取消对进口药的特权。进口药卖给中国的价明显高于欧美、日韩。为什么很多人到印度买药,印度药便宜。同样的药,国外企业卖给印度比中国便宜很多,这不公平。发改委原来管药品价格,很多人不满意,现在不管理,问题仍然突出。新药进入市场,我们希望医保政策给予倾斜,同时企业把价格降低,让老百姓用得上质优价廉的新药,享受到实惠,这个办法是可以商量,可以谈的。

企业也在呼吁,我们也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听到这些意见,改革完善医保和招标办法,支持我国自己的创新药物,把最新的、最有效的药让老百姓享受到,能够进入医保,实现企业与老百姓双方都能受益。

第二,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加快质量升级,促进绿色安全发展。我们应该在药品质量上下功夫。媒体报道,老百姓出去旅游热衷买国外的药品,而且都是普药,感冒药、保健药、维生素类的。为什么去国外买这些药?我看了国外药店的药,包装精美、说明详细、服用方便、制剂质量也好。我们药的原料并不差,但忽视细节,不重视消费者的需求,药挺好,包装很差,给人以“粗”的感觉。这给我们企业提出了要求,医药工业升级换代势在必行,老百姓不是有药吃就行,对质量也提出了要求。

从药物制造水平讲,我国普遍达到了工业2.0水平,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半自动化,下一步要升级到数字化,甚至到智能化、个性化,工艺精密,全程质量控制。研制出新药,还要生产出好药,不但让中国老百姓用上好药,不必到国外买,对中药等产品要让国外的访客到中国买。

总理在报告里提到,企业要培育匠人精神,全员质量意识、全程质量控制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研究出好药,同时还要把药生产好。我这次两会提了关于“推进制药工业升级换代的建议”,一方面希望启动制药质量提升工程,也希望食药局、发改委和卫计委能够在政策和管理办法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提质增效,只要企业为了提升质量,不是为了投机取巧和提高价格,就应该放宽,简化注册,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我国药品的质量。我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医药行业也在其中,应该抓住这个契机,推动医药产生做大做强,更好为医改和健康中国建设做出贡献。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贾璇)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