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公司 > 正文

茶山(国际)生态食品城:打造进口食品进入中国的桥头堡

文章导读: 吃遍全球的零食,大概是每个吃货的愿望。

茶山(国际)生态食品城:打造进口食品进入中国的桥头堡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记者 邹锡兰 实习生 李丹琳)吃遍全球的零食,大概是每个吃货的愿望。中国国家质检总局上月底披露的数据显示, 2010至2014年进口食品贸易额翻了近一翻,年均增长率达17.4%。茶山(国际)生态食品城立足庞大的进口食品市场,于东莞建立起新的规模化直销模式,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化进口,为吃货们打开世界的大门。

为中小食品企业提供发展平台

2012年,茶山(国际)生态食品城的兴建正值东莞提出“三重”建设的战略,即加快推动重大项目、重大产业集聚区、重大科技专项建设,大力引进大项目、打造大园区、培育大产业,成为东莞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水平崛起的突破口,得到了东莞市的支持。

茶山(国际)生态食品城位于茶山镇核心区,总投资规模逾6亿元,总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分为生态食品村、国际名牌食品村、茶叶村、海味村、土特产村、精品餐具村及物流中心、检测中心等多个功能区。

11月6日,茶山(国际)生态食品城董事长刘冠绅对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记者表示,之所以选择茶山,是因为茶山作为中国食品名镇,在东莞市六百多家食品企业中,茶山就占据了三百多家。且茶山目前有雀巢、嘉顿等国际性知名食品品牌,也有华美、圣心等本土民营企业,食品行业产品涉及糖果、饮料、饼干、调味品等15个大类2000多个品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制造、销售及其他产业配套为一体的食品产业集群。

依托新加坡财团投资背景与稳固的本土根基,该食品城以“无缝对接珠三角、面向全国、迈向国际市场”为目标,立足珠三角近亿人口和上千亿市场需求,以生态食品和进出口食品为特色,着力打造汇集食品、茶叶市场、办公展贸、电子商务、休闲娱乐、综合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交易基地。

“这个平台无形中帮助了中小型食品企业。中国市场非常大,但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做到进入中国市场。“刘冠绅表示,虽然不少国家大力支持本国企业过来中国参展,但是由于缺少渠道,且相对于新产品和中小型企业产品,消费者消费欲望低,这些国家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上的产品很少。而茶山生态食品城就是最大程度集中中小企业,以直销的方式卖给消费者并不抽取任何利润的一个平台,直销的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为中小企业带来了价格优势。

“在马来西亚招商的时候,一个中小企业的负责人来到我的档口,他哭了,说做了那么多年生意,一直梦想要出口却没有人帮他。“刘冠绅认为,相规模较小却产品质量上乘的企业,缺少一个帮助他们打开出口市场的机会。

据了解,这一模式在新加坡已经有成功的运营范例。新加坡的基地从不到一百平米,投资十万新币开始,经过两年时间的产业集聚,如今的经营额度已经接近一年一亿。

进口一站式服务:线上线下补充电商不足

随着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电商平台成为了各大商品进出口的重要途径,然而,食品行业有其特殊性,其安全性在电商平台中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知名度不高的产品也难打开销售。

食品的进口需进行程序复杂的检验,如何把产品带进来成为在零售前就要首先面临的问题。茶山(国际)生态食品城有部门专门负责协助企业在海关注册、商检、贴标。

今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2015年上半年中国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报告》。报告显示,上半年我国进口食品质量比较稳定,没有发生重大进口食品问题,但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从57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食品中检出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的进口食品。

进口食品的安全问题始终是消费者最关注的问题,为此,在2015年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上,茶山(国际)生态食品城与CCIC,即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署了长期战略合作。作为迄今为止唯一的带“中国”字头以“检验、鉴定、认证、测试”为主业的跨国检验认证机构,食品城邀请CCIC进驻,将为园区内的客户提供进出口食品企业备案、代理报检、报关、食品检测、标签审核等服务。除此之外,还与海关公开对接,可以用溯源系统进行追踪,消费者可以直接追踪产品的原产地,假冒伪劣产品没有在这一平台生存的空间。

中小企业的食品进口则面临更为复杂的形势,过了进口这一关,还面临着超市上架贵和上架难,产品宣传促销成本高的问题。

从物流、商检到促销,进入中国后,如何包装才能受到消费者欢迎,如何根据国家制度贴标签,茶山(国际)生态食品城都有专人进行指导,一站式地产品推广到消费者手中。供应商拥有IT系统,可以直接看到储存和店面情况,线上线下监控产品销售。

刘冠绅透露,新加坡作为进口食品量全球第二的国家,对食品管理把关标准极为严格,同样的基地都能运转,他对于茶山国际生态食品城未来的运营很有信心。目前食品城不断推广到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招了一百多个商家,有约两千种产品进驻,第二阶段期望吸纳两三万种产品的入驻,第三阶段最高达到七万种,真正成为海外进口食品进入中国的桥头堡。

同时,他也希望政府能够在茶山建立保税区保驾护航,“我祖籍茶山,爷爷越过南洋到新加坡,父亲一代回到家乡建设带动我已经十几年了,我们希望打造‘吃在茶山’的名片,用坚定的意志力去完成这个使命。”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张芳超)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