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财经 > 宏观 > 正文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孙伟: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

文章导读: 3月13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小组讨论会议在北京职工之家饭店会议室召开。

推荐专题:

全国人大代表孙伟: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

1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孙伟 ( 郎丰君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王其团) 3月13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小组讨论会议在北京职工之家饭店会议室召开。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孙伟在会后向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提供了其《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的上会议案。

孙伟代表表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科学文化的魂宝,是我国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我国医药事业所独具的特色和优势。加快推进和发展我国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和疾病谱的变化等,人们对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对中医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镇医药卫生体制和农村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不仅给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

以下为孙伟代表的议案全文:

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

山东代表团孙伟

议案主题: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科学文化的魂宝,是我国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我国医药事业所独具的特色和优势。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日益扩大,中医药事业的春天即将来临。要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发挥好中医药在养生保健、慢性疾病治疗、激素减停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一、案由

目前,中医药事业发展所处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和疾病谱的变化等,人们对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对中医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镇医药卫生体制和农村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不仅给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是中医药管理与大卫生政策尚未完全同步。中医药事业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卫生事业的特色与优势所在。按照国务院体改办等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的要求,我国要实行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卫生行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都要贯彻落实到中医药工作中,但就中医药行业而言,中医药工作又有其特殊的行业特点,在机构、人员、技术、设备的准入条件、评价方法以及服务功能、服务模式、服务手段、服务价格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在中医药事业管理中,我们既要保持与大卫生的政策要求一致,又要根据中医药行业的特点,制定符合中医药工作实际的行业政策和规章,并力争与大卫生的政策和规章同时出台,取得同样的法律地位,以利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同等同步地贯彻落实。目前,较为普遍的情况是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政策和规章,往往比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应政策和规章滞后,而且一些部门的规章与标准,尚得不到法律和社会公众的认可,如《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虽然是国家的行业标准,但在医疗事故处理过程中,就往往不能将其作为判断临床疾病诊断正确与否和疗效好坏的标准,因而无法与大卫生的政策同等同步地贯彻落实,严重影响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是中医医院完善服务功能难以避免“西化”。中医医院是运用中医药防治疾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主要承担为人民群众提供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继承发展中医药学术和培养中医药人才三大任务。这是国家兴办中医医院的目的,也是中医医院发展的目标。因此,中医医院发展强调突出中医特色的办院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在医疗市场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在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不健全、补偿政策不落实,以及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明显偏低的情况下,中医医院走特色发展之路面临巨大的困难。虽然也有一些中医医院依靠中医专科和中医药特色优势吸引病人,提高了效益,并获得较快发展,但就整体而言,大多数中医医院中医专科优势不明显、中医特色不突出。这些医院要“活下来”,首先要加强综合服务功能建设,采取中西医结合(有时免不了中西药凑合)为主的方法进行医疗保健服务,以尽快占领医疗市场,提高经营效益,这成为他们的第一选择,当然也是“无奈”的选择。在生存尚且困难的情况下,要求他们在短时期内形成中医专科特色和中医药服务优势,实在是勉为其难,而且目前大多数中医医院都承担了一定社区范围内的医疗保健任务,其性质首先是一个医疗机构,必须具有完整的医院功能,必须能为人民群众提供较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其次才是怎样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供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然而,目前中医药服务的领域还较为狭窄,中医在不少的医疗保健领域和许多疾病诊疗康复的一些阶段具有西医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整体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够高,在医疗保健服务体系中尚处于一个补充地位。大多数中医医院为了尽快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经营效益,以确保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短时期以部分“西化”作为“权宜之计”,实属无奈之举。

三是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临床适应性差。当前,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高、中等中医药院校。建国以来,我国的80余所高、中等中医药院校为中医药队伍输送了几十万中医药专业人员,其贡献是巨大的。但是,这些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中,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毕业后的前几年岗位适应性不强,二是中医临床能力提高缓慢。这种状况,不能完全归咎于高、中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学质量,而是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中西医知识兼备的岗位要求和规定的学制存在矛盾,不论中西医课程是何种比例,毕业生也难以达到中西医兼通的水平。中医专业教材内容与临床实践严重脱节存在矛盾,学校教育必须以教材为蓝本,这是任何学校也改变不了的现实,而中医学的专业教材几十年来基本沿袭了原有的模式和内容,未能随着临床实践的发展和需求作大的改进和调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是必然的结果。中医学科极强的实践性与现代中医教育临床实践时间较短存在矛盾,中医临床思维的形成和许多临床技能的培养需要老师口传面授和自己长期摸索、反复实践,而非现代中医教育不足一年的临床实习所能解决的。

四是中医药学术主体缺乏开放兼容性。中医药学术的发展和防病治病能力的提高,是中医药生命力之所在,既是关系到中医药事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大问题,也是中医药机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不处理好这个问题,中医药事业就不能很好地发展。中医药学要有旺盛的生命力,就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中医药继承发展观,坚持主体发展和开放兼容相结合的原则。主体发展就是要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全面继承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科学内涵;开放兼容就是要积极吸收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医药,促进中医药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学术的主体发展,强调的是充分继承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主体特征;中医药学术的开放兼容,强调的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及时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渗透,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二者密切相关,不可分割,违背了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丢失了中医药学的本质特征,中医药学术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充分吸收当代社会和科学技术先进成果,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中医药学术的发展,既要在继承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主体特征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又要在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时遵循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二者不可偏颇,这样才能保证中医药学术持续健康发展。

五是中医与中药未能协调发展。中医事业的发展主要包括了中医的机构、设备、队伍和学术的发展,其目标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和继承发展中医药学术;而中药产业的发展主要包括了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生产与经营行业的发展,其目标是为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提供中药产品支持,同时为国家与地方的经济发展服务。二者紧密联系,既互为依托,又互相制约。中医事业发展良好,可以为中药生产与销售扩大市场和提供技术支撑;中药产业发展迅速,可以保障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质量,提高中医药的社会地位,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但目前的情况是轻“事业”重“产业”的倾向较为普遍,许多地方对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事业的政策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贯彻落实不力,对中医医疗、教育、科研机构的投入极少,而对中药产业的发展又倾注很大的热情和寄予很高的期望,甚至脱离本地区实际,盲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发展,以致出现全国各地都以中药产业为支柱产业,中药现代化、产业化基地一哄而上,遍地开花的现象,殊不知中药现代化必须以中医现代化为基础,中药产业发展必须以中医事业发展为依托,这种舍本逐末、急功近利的行为只会葬送中医药的发展。另外,近年来,中药现代化的思路与方法大多是“采用西药理化方法,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份,按照西医生理、病理原则和临床药理指标应用于临床”,严重脱离了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的正确轨道,这些现代化了的中药已经是西药而非中药了,它不仅不能够为中医临床提供产品支持,更不能为中医药学术发展做出贡献,其结果将是导致“废医存药”,甚至“医药双亡”,最终断送整个中医药事业。

二、建议

第一,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探索完善师承教学模式。开展中青年优秀人才培养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模式,定期开展国内知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交流。同时要看到和承认,师徒传承是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方式,几千年来造就了一批批中医大夫,但现行医疗制度基本否定师徒传承,使其无立足之地。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的丰富临床经验,应当承认师徒传承的培养方式,让有真本事的民间中医公开化、正常化、合法化,从而培养造就一批名医,一批优秀学科带头人,一批优秀中医管理者。

第二,加大研究力度,开发新的中医药产品。中医药科研必须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彻底改变长期以来主要遵循西医思路和方法进行中医药科研的做法。要在继承传统中医药基本理论、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现代科学成果,加以完善和发展,建立真正独立的中医科研体系。站在国际医疗市场的高度,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医药临床经验为“线索”开发能满足现代市场需求的中医药新产品。

第三,加强具有中医特色的重点专科的建设。中医中药在治疗慢性疾病、老年疾病方面有着鲜明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中医医院应加大具有中医特色的重点专科的建设,如康复科、中医骨伤、中医妇科等,突出中医特色,完善综合服务功能,转变服务模式,从而拓宽服务领域。在做好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特需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中医药服务需求。

第四,加强横向联系,建立以中医医院为龙头的中医药基地。 中医药的发展基地主要是中医医院,而目前中医医院为了生存几乎都成了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已无真正的临床基地。发展中医药需要借助上级中医医疗机构的专家教授对临床的指导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来扩大中医人才队伍,例如定期邀请中医药大学专家教授到中医医院坐诊或进行学术讲座。同时加强与乡镇医院的横向联系,利用中医医院的中医人才优势,为乡镇医院辅导、培养中医人才,真正建立以中医医院为龙头的中医药基地。

第五,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西医费用之昂贵有目共睹,西医越现代化,投资就越大,收费就越高,政府和百姓就越难以承受。我国若继续走西医为主的道路,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能力支付日益增大的医疗卫生成本,而中医药学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几千年来,中医药发展形成一套以“简、便、廉、验”为特点的医疗经验,因此中国需要建立适合国情的新型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其基本框架是:以预防为主,城市中西医并重,农村中医为主,中西医并行,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多数人能享受到方便快捷、效率与效果兼具的基本医疗服务

第六,加速为中医药立法,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经费投入。按照中西医并重的宪法精神,尽快制定适合几千年传统中医的法律法规,对有碍中医药正常发展的政策、规程加以修订或废止。同时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经费投入,既要提高国家卫生行政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更要提高中医药行政事业经费在整个卫生行政事业经费中的比例,为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萌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