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财经 > 宏观 > 正文

国务院参事冯骥才:为传统村落“建档” 留住“乡愁”

文章导读: 冯骥才认为,只有留住历史,才能唤起人们对古村落保护的文化自觉。

11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 (郎丰君

推荐专题:

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冯骥才:为传统村落“建档” 留住“乡愁”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王其团 北京报道) 3月10日,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教授在在北京会议中心驻地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的独家专访。他说自己今年的提案主题之一是:“建议通过立法保护文化遗产和古村落”

古村落生育出中华的文化文明、也承载着我们的“乡愁”

冯骥才认为,只有留住历史,才能唤起人们对古村落保护的文化自觉。

提起古村落,我们脑海里会浮现沃野田畴、古屋旧祠,还有说不完的古老故事,遵循了千百年的绵绵习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是古诗里的村落。具体而言,古村落是那些民国以前建村,有历史传承,有独特民俗民风,依然活着的老社区。

我国有自然村落230多万个,比如炎黄故里、大禹的故乡等等。古村落生育出中华的文化文明、也承载着我们的“乡愁”。据冯骥才委员介绍,我国130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多数都在这些古村落里,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全部都在富有“乡愁”的村落中。

传统村落是我们文化的根脉,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这村里站着最后一座房子,荒凉得像世界的最后一家。” 提起古村落消失的速度,冯骥才说让人心疼。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很多传统村落正在迅速消失。据相关资料统计:“2000年全国有360万个古村落,2010年是270万个,十年就消失了90万个,就在我们开会的时候,1天100个村落就没有了!世界任何一个民族没有这么快的速度失去它的村落。”冯骥才为此表示痛心疾首。

在冯骥才委员心中,古村落的价值不比长城小。“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根性、灿烂和多样性都在村落里。传统村落是我们文化的根脉,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不可再生,消失了也就没了。”冯骥才认为:“抢救古村落就是和时间赛跑。因为它们最重要的是保存着民族精神——世代相传的村规村俗中的传统价值观、道德准则”。冯骥才说,“有个俄罗斯北部的古村落保护专家特别羡慕我们,因为俄罗斯没人管这事,古村落正大量消失。”

作为一名履职30余年的老委员,年逾七旬的冯骥才委员为此四处奔走。“要从方方面面努力保护好村落,让村落成为一种共识的美。”冯骥才认为,作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所在,“乡愁”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保护村落,留住的就是中华民族的“乡愁”。

在日本、韩国等国家,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专家不断地研究历史和文化。冯骥才说,“物质文化遗产有《国家文物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古村落也应该有《中国古村落法》,我们的古村落保护要能够上升到国家策略的高度,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断地传承下去。”

冯骥才委员一次一次真切的的呼吁已得到了官方关注。2012年,中国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组建了由建筑学、文化学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传统村落进行调查与认定,冯骥才任委员会主任。

那么,要确保传统村落得到有效保护,让“美丽乡愁”有迹可循,我们的当务之急应当是什么?冯骥才委员认为,“当务之急是要赶紧为这些传统村落建立‘档案’”。在目前传统村落调查认定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对传统村落再进行一次系统普查,以文字、图像相结合的方式,盘清和抢救传统村落的家底,全面清晰地记录各类传统村落的多样性原生态信息,并将这一历史遗产的文化存根记录汇总“建档”。

届时,我们的传统村落便会真正拥有确切的身份、履历和档案化的图文依据。唯此,才能让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有所凭借,才能让保护工作有序进行下去,进而使传统村落的未来蓝图清晰可见,让我们的“乡愁”寻得到并且留得住。冯骥才认为,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视体现了国家的文化自觉。

保护文化遗产和古村落,首先官员要依法理政

2014年6月,国务院给传统村落拨款,冯骥才及其团队受命启动了一个新课题——“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为这些面临消失的村落建立村落史。“记录它的历史、规模、形状、与自然的关系、历史见证物等”。冯骥才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已经为100多个古村落建立了档案,过程非常艰辛,眼前困难重重。”

冯骥才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和城市化浪潮的加剧,广大农村正在进行城乡一体化的改造和建设,传统村落格局风貌和乡土建筑遭受巨大破坏。“千村一面,大量村庄在崩溃”。冯骥才为此痛心疾首。

不仅如此,愈来愈多的村落因农民外出打工而出现“空巢现象”。有的古村落经年历久,多已破败,重修无力;更有甚者,在古村落保护过程中,古村落开发成了时髦的话题,一些商机、一些不良政绩随之而来,有的把古村落当成“摇钱树”,随意新建,破坏了村落的古貌。甚至把真古村落搞成假古村落。

“究其原因,是由于相关法律没有被重视。”冯骥才忧心忡忡地说:“古村落的保护权不在农民手里,而在官员、学者、开发商手里,变成了官员的政绩、学者的科研成果,开发商的资源”。

“保护文化遗产和古村落,首先官员要依法理政,就必须懂法、知法、用法,莫让法律条文变成一纸空文。”冯骥才说,文化遗产由政府管理,我国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有非遗法和文物法,但非遗法公布4年来,没有执行过一个案例。许多地方领导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忽视或甚至不知道有这两部国法。“不知道哪些是文化遗产,哪些不可移动、不可买卖,破坏了要负什么法律责任,这显然与中央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背道而驰。”

冯骥才委员认为,这种现状亟待改善,不能让法律变成一纸空文。他呼吁加强文化遗产和古村落保护,“地方各级政府的主要领导首先应学习和执行文物法和非遗法,树立依法保护理念,把这两部法的学习纳入干部培训班、学习班,将执行实效列入年度考核,并建立起对政府部门的问责机制。”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冯骥才仍以执着而强大的信念,坚韧地行走在古村落及非遗保护的长征路上。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萌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