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新闻 > 评论 > 正文

钮文新:央行需转变观念 别总跟手段工具等较劲

文章导读: 中国经济运行中到底面临多少风险和挑战?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给出了这样一些答案。

央行需要转变观念和手段

钮文新

中国经济运行中到底面临多少风险和挑战?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给出了这样一些答案。

第一,主要问题是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仍待增强,结构调整和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

第二,外需和房地产等既有增长动能减弱的情况下,新的强劲增长引擎尚待形成;

第三,投资延续近几年快速增长的难度加大;

第四,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在波动中趋于下行,经济增长在较大程度上依靠基础设施投资托举,加之低效率企业大量占用资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全社会债务水平上升较快,经济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值得关注;

第五,资源环境约束凸显,空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严重,也显示原有发展模式迫切面临调整转型。

除了上述五大国内自身存在的经济风险之外,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风险也将作用于中国经济。

第一,美国经济政策调整仍存在不确定性,可能对全球资本流动和资金成本产生较大影响;

第二,欧元区经济仍较疲弱,存在一定通缩风险;

第三,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相对乏力,全球经济仍面临诸多长期的结构性问题。

前期主要国际组织小幅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测。总体看,面对内外部的复杂形势,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紧迫,既要把握总量平衡,更要着眼结构优化,从战略上对经济增长点进行谋划,通过深化改革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推动创新发展,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先抛开国际经济问题不谈,单看国内的情况。央行所指出的“主要问题”——内生性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是谁造成的?除了加工贸易之外,外需和房地产等既有增长动力减弱是谁造成的?更重要的是,央行报告把五大问题平行开列,变成并列关系这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五大经济风险基于同一个原因:内生性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而内生性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原因则是“央行长期、过度实施紧缩货币政策”。

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紧缩的货币政策直接作用就是“需求压制”,因为它管不着“外需”,而作用于“内需”。长期的“内需压制”会导致内生性增长动力严重不足;而内生性增长动力不足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基础设施投资(政府投资)托举;大量资金流向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低效,这是基础设施投资固有的特点;基础设施投资也必然会加大全社会的负债率,这同样是政府项目固有的特点。另外,长期、过度紧缩货币又必然导致人民币不断升值,除加工贸易之外的一般贸易低迷不振是必然的结果;同时,在央行信贷政策引导下,房地产投资走向疲弱也是早晚的事。

这一切都是央行一手造成的,但现在它们却置身事外,好像这些经济现象与之无关,这不能不让国人感到愤懑。

对于物价的判断也是如此。央行认为,受供给面变化,劳动力、服务业价格存在潜在上行压力等因素影响,物价对需求面变化总体上较为敏感。前期经济回升在物价上即有所反映。未来若总需求持续回升可能会加大物价上行压力。因为2013年就曾出现需求回暖后物价连续较快回升的现象。但问题是:中国这些年,除去食品价格上涨,什么时候发生过通货膨胀?下图就很说明问题。CPI(红线)的大起大落,主要是食品价格(蓝线)的影响,而非食品价格(绿线)一直较为稳定。食品价格的暴涨与货币松紧条件有什么相关关系吗?经济学早有结论:没有。所以,请央行再谈总需求对价格影响之时,把握好中国的结构性价格问题。

因此,希望央行能切实转变观念,不要总在用词和手段、工具上没完没了地“较劲”,而核心应当是如何扮演“总量调控者”的角色。一直让人不解的是,中央银行作为市场的控制者,为什么总是强调“市场的决定作用”,而不是强调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在逃避控制者应有之责吗?

希望央行改变政策取向。如果中国央行确实是在捍卫市场经济的立场,那就更应该明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必须是基于企业的自觉选择,而不是靠结构性货币政策、靠贷款支持出来的。所以,央行的职责是总量控制,为股权市场的发育和扩张创造条件,而不是给谁贷款不给谁贷款的问题。因为贷款放出之后,一定会流向高收益领域,这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必然会培育出更多的“金融倒爷”。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曦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