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年资金缺口巨大

文章导读: 今日,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RCCEF)和当代绿色经济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中国气候融资公共资金机制创新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气候融资公共资金机制创新研讨会

人民网北京1月22日电(杨波)今日,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RCCEF)和当代绿色经济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中国气候融资公共资金机制创新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发布的《201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公共资金机制创新》(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每年的气候融资资金缺口将超过2万亿,报告就推进公共资金机制创新提供了政策建议。

公共资金仍将是主要资金来源

近年来,在节能减排政策和清洁技术商机的驱动下,投向低碳领域的资金快速增加。但实现中国已公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具体目标的融资需求和总量目标仍然未决,加之,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投向发展中国家的承诺资金金额、机制也仍然悬而未决,国内气候融资仍面临多重挑战。“我们从2011年开始提出气候资金流生命周期的分析框架后,初步完成了供给分析,今年更进一步重点对资金需求和公共资金机制进行了研究”,RCCEF主任王遥研究员介绍。

报告指出,未来在一定时间内,公共资金仍需要较大规模的介入。在目前的各种气候相关的政策中,新能源补贴仍然是最重要的激励手段,它带动了企业直接投资为主的气候融资模式。但是随着产业泡沫的到来,新能源产业已经渡过了技术成熟度曲线的快速发展期,进入一个相对理性的发展阶段。但由于我国的低碳技术整体上尚未成熟,通过碳市场募集的资金非常有限,公共资金在推动气候变化方面仍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报告认为,对于投资者来说,在没有明确碳价格信号的情况下,碳减排项目不具备显著的投资吸引力。

建立地方与国家合作的碳基金体系切实可行

“公共资金机制对重塑气候融资市场的激励体系,促进市场的融合和规模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公私合作等补偿机制形成杠杆作用,撬动私人投资,平衡风险与收益的分配,形成引导、示范和激励等多重作用”,参与本次研究的RCCEF主任助理陈波博士表示。

报告对国内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气候公共资金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有许多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例如气候基金或碳基金是国际社会普遍使用的公共资金媒介形式,这可以在灵活性和政策公益性之间形成较好的平衡关系。

“中国要想促进气候融资的规模化发展,必须重视公共资金机制的设计,但目前无论公共资金来源还是使用媒介都无法支撑其大规模发展。我们在报告中提出建立气候融资绿色种子基金以及地方与国家合作的碳基金体系的政策建议。这是目前比较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RCCEF副主任刘倩博士说。

排放权拍卖收入可成为公共资金的重要来源

由于一级碳市场的配额发行数量固定,发行次数较少,市场活跃性较低,拍卖机制是一级市场最有效的分配机制和定价方式。同时,拍卖能够为政府部门提供大量的收入,这些收入可以被用来治理环境或是提高社会福利。如果拍卖收入被用于低效率的支出,那么收入循环会增加宏观经济成本。相反,排放权拍卖获得的收入能够通过收入循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效率,即“双重红利”。拍卖是碳市场募集资金的有效方式,在同样的碳约束下,拍卖资金的有效使用可以明显降低企业承担的碳成本。“我们中心在2013年承担了广东省碳排放权拍卖和一级市场平台建设的研究项目,系统提出了一级市场建设的方案。这一方案最终被广东省所采纳,并成功完成了两次拍卖活动,募集资金将近4亿元。”王遥介绍,“由于较高的政策和市场风险,碳排放权目前还不能被广泛的作为资产使用,这也限制了碳金融业务的发展。”报告建议逐步开展对碳排放权资产化的探讨工作,帮助金融机构和企业建立合理的排放权价值评估体系。

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当代绿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方宁,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史建平教授在研讨会上发表致辞。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原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以及来自财政部、环保部、科技部、银监会和亚洲开发银行、英使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内外的专家对报告进行了点评,高度评价了报告研究成果。

附:《201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核心观点摘要

《201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是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在气候融资领域发表的第三份年度气候融资报告。研究团队认为公共资金在未来十年仍然是气候融资市场最重要的驱动力量,基于此,报告对公共资金从资金来源到运用,从制度环境建设到具体近期政策突破口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关键的政策建议如下表所示:

国际公共资金仍然是重要资金来源。积极对接亚洲开发银行清洁能源融资伙伴基金、气候变化基金、城市融资伙伴基金等,以促进新的、更高效、污染较少的能源供应和终端能源技术的利用。多元化资金接受实体,建立国际公共资金的接受体系,加强资金使用的透明性和可评估性,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项目之间形成层次化的资金接受和使用机制。资金的使用重点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路线保持一致,形成区域和城市层面的公共资金融资机制,帮助地方政府建立气候融资体系。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若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