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上半年我国汽车“出海”超200万辆 中汽协:全年有望破400万辆

今年以来,“出海”已经是汽车行业的一大热点。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宋杰)今年以来,“出海”已经是汽车行业的一大热点。7月初,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2023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举办,这是该论坛在嘉定举办的第九次。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时说,这几年,中国汽车出海进入爆发性增长的阶段,这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实力的综合体现,据此判断,中国汽车出海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而这个阶段会持续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前期“出海”采用的是贸易出口的形式,后期会转变为在海外直接投资建厂的方式。

“去年中国汽车出口是311万辆,今年我们判断会达到400万辆左右,也可能会更高。中国汽车的产品竞争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再加上我们在新能源汽车产品竞争力上面,应该说是全球领先的,中国汽车在国际市场上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许海东说。

上汽集团总裁王晓秋在现场分享道,国际化作为上汽重要战略部分,应该说这几年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今年上半年上汽海外市场累计销量53万辆,同比增长了40%。自主品牌占比超过70%,其中MG品牌在海外市场销售是37万辆,同比增长40%。

“2023年我们全球海外销量大概是120万辆左右,欧洲作为上汽首个20万辆级的市场,将是我们MG重要的市场。”王晓秋说。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分会秘书长孙晓红分析指出,今年1-5月份汽车出海的数据比较亮眼,这个情况跟去年同期基数比较低也有关系,另外由于车企的努力,2023年从整体出口数量和金额方面都处在非常高的高点。今年1-5月份,欧洲成为我国出口最大的市场,无论从金额和数量来说,都是最大的市场,同比增长达到将近200%。

不过,中国汽车品牌的出口业务迎来爆发式增长的同时,汽车出海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在2023中国汽车论坛上,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兴亚说道:“全球传统汽车头部车企技术基础雄厚,在压力之下加速转型的资金投入巨大,在中国市场的后发优势不可小觑。而在海外市场,中国车企面对的是全球知名品牌成熟的国际化运营体系的竞争,需要付出长期和艰苦的努力。”

孙晓红提到:“《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是对新能源汽车对欧洲的出口影响较大的法规,它其中主要的是引入了电池护照概念,如果拿不到电池护照可能就无法进入欧洲市场。另外要求在电池整个生命周期中,从生产到使用,再到废旧处理、回收都要满足法规的要求。”

据此,他建议中国汽车“走出去”应该加强法规协调与对接,在各个层面上寻求共识;从战略高度应对与欧盟可能出现的新能源汽车贸易摩擦;协调与化解风险,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实现共同发展;加强双边交流,增进互信,促进对欧投资;设立汽车领域互利平台,构建稳定互信的产业链合作机制。

7月11日,中汽协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汽车企业出口214万辆,同比增长75.7%。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53.4万辆,同比增长1.6倍,成为汽车出口新的增长点。

展望下半年,中汽协认为,宏观经济的温和回暖逐渐向汽车市场传导,新能源汽车和汽车出口的良好表现有效拉动了市场增长,且伴随政策效应持续显现,汽车市场消费潜力将被进一步释放,有助于推动行业全年实现稳定增长。但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一些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消费需求依然不足,行业运行仍面临较大压力,企业经营有诸多挑战,需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与可预期,以助力行业平稳运行。

一审:郑扬波 二审:崔晓萌 三审:周琦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