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谢玮) 2月25日,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第五届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经济重构中的财富管理态势”上分享了关于养老金政策体制的看法与建议。
周小川表示,中国的一个现实情况就是人口多,同时养老金面不断扩大。总体来讲,由于老龄化,养老金资金池很容易有缺口。这种情况下,国家统筹安排的养老金是保基本,不会太高,或者说比较大的缺口会较大程度依靠个人养老金加以补充。
周小川指出,去年推出了个人养老金制度,这也向研究界、学术界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从社会上的讨论来看,新推出的制度是好的,但激励机制偏弱。其中有两个问题可以讨论:
一是现有个人所得税还存在一定缺陷,有太大比重在不交个人所得税的范畴内。其实这是可以改变的,当然这不是一日之功。绝大多数人都需要交税,但由于各种因素,比如人口、家庭负担、养老金等,再采取扣除或退还的办法,这方面还需做出改进。
第二,忽略了一个激励机制。在很多国家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划中,个人和企业是混合缴纳的,绝大多数是同比例,个人缴纳8%,企业或者雇主有另外8%加以配合。从职工的角度看,他总觉得自己缴了8%,个人账户总额立刻翻了一倍,这种激励作用是很大的。
“从企业的成本角度看,还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内容。原则上,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并不是企业主或者雇主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部分钱给雇员做个人养老金预筹,而是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会显现出激励作用。”周小川直言,为什么说这个激励机制在中国没有显示作用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障的钱已经用于现收现付了,这笔钱已经用掉了。这跟制度转轨存在的缺口有关系。我国企业缴纳的数量并不少,不是8%,而是16%,前几年是20%。20%这个缴纳水平使得企业的成本负担过重,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后来下调了4个百分点,变成16%,16%也是个相当高的水平。
周小川指出,也有人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到那时候,可以延长退休年龄,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缴纳比例。虽然延长退休年龄是有空间,但不是想延长多少年就延长多少年,这涉及平均健康水平和老年人的生产力,企业也会在成本上有所考虑。企业的比例也不是随意调整的,之所以将企业社保供款从20%调到16%,是因为与企业竞争力相较,企业财务成本负担过重。
“应该说,个人8%+企业8%处于中位数水平,企业缴纳20%太高了,即便16%在全球也是非常高的水平,而且这个16%不能计到职工的个人账户,就没起到对职工劳动报酬的激励作用,这些都会影响企业竞争力。因此,对企业竞争力的考虑也是不够。”周小川表示。
他强调,我们考虑到现实和理性假设之间的差距,更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办法,要避免简单的单一化、要算总账,有很多工作要做。
针对养老金方面存在的问题,周小川提出五点意见:
第一,不要回避难题。
第二,不要认为这个问题很长期,还有很多拖延的机会,以后再做选择会更艰难。
第三,要注意治本,不要只治标,至少治标治本相结合;不要身体有病不去治病,以为止痛药多吃一点就解决问题了。
第四,我们养老金的研究任务和挑战巨大。中国的基础并不好,人口多,老龄化特别严重,几乎是世界上最突出的老龄化趋势,再加上转轨,可能缺口更大一些。
第五,我国的养老金预筹资金,从总数上看有好几万亿,不是个小数,但从国际上看,为方便比较,如果把各国GDP作为一个参照系来看的话,多数国家预筹养老金的总量约为GDP的 50%~100%,有的国家超过100%;中国的这个比例较低,约在10%以下,有人说6%,也有人说2%到3%。
“这些都说明,我们现有的基础并不太好,所以未来的挑战是很大的,还是要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客观研究,一定要更好的应对老龄化、体制转轨和未来的养老问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周小川表示。
一审:郑扬波 二审:王新景 三审:周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