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厨房 > 正文

新中国经济70年·中美建交|亲历者唐龙彬、柴泽民:中美建交:世界形势新转折

从1970年毛泽东邀请斯诺访华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再到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整整历时8年多。这期间,两国领导人为解决两个意识形态截然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消除彼此的成见与隔阂,恢复彼此尊重、彼此不敌对的正常关系,可谓呕心沥血。

70年logo

中美建交

从1970年毛泽东邀请斯诺访华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再到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整整历时8年多。这期间,两国领导人为解决两个意识形态截然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消除彼此的成见与隔阂,恢复彼此尊重、彼此不敌对的正常关系,可谓呕心沥血。

40年过去了,中美经贸关系已经水乳交融。虽然两国关系目前正面临考验,但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历史充分证明,合作是双方最好的选择。”中国绝不会停下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扩大开放的脚步。

p80 1979 年1 月29 日,邓小平(左)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中心观看表演时与美国总统卡特一起向观众致意。新华社

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左)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中心观看表演时与美国总统卡特一起向观众致意。(新华社)

p81

中美建交:世界形势新转折

“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1970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照例在报眼位置刊登了一则“毛主席语录”。不过在当时,这一细微变化并未引起足够关注。

同样登上《人民日报》的,还有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斯诺的头版新闻和毛泽东与斯诺在天安门城楼的照片。

如果说中美关系的破冰源于 1970 年毛泽东邀请斯诺访华,那么到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整整历时8年多。这期间,两国领导人为解决两个意识形态截然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消除彼此文化与政治上的成见与隔阂,恢复彼此尊重、彼此不敌对的正常关系,可谓呕心沥血。

改变世界的七天

中美关系的改善要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始。但在尼克松访华之前,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的特使在1971年秘密访问中国,曾任外交部部长助理的唐龙彬见证了这段历史,也目睹了两国领导人所做的努力。

唐龙彬回忆说,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正试图打破两国关系的坚冰,并通过巴基斯坦等友好国家向中国表达了这种愿望。而基辛格就是利用出访巴基斯坦的机会,谎称生病,在公众面前消失48小时,秘密访华,投石问路。

1971年7月8日凌晨3点半,中方代表在南苑机场悄悄登上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的专机,秘密飞往巴基斯坦,迎接基辛格。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抵达北京。基辛格在北京逗留仅仅48个小时,而同周总理的会谈就持续了17个小时。这段时间,唐龙彬一直守在会议室门外。

“最后一次是11号上午8点半开始谈,原定10点半,两个钟点全部结束,到了10点半还没有结束,我就有点着急了。” 唐龙彬回忆说,大概11点钟,突然记录员先推开门,基辛格和总理都满脸笑容。会见后,基辛格一行四人在院子里散步,有说有笑说话声音很响,哼起了美国小调。

7个多月后,1972年2月21日至28日,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不仅改写了中美关系的轨道,也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最深远的事件之一。西方媒体称之为“改变世界的七天”。

尼克松对访华高度重视。1972年2月17日,“空军一号”从华盛顿起飞,先到夏威夷停留数日,21日抵达上海,当天上午11点30分准时抵达北京。那个时间正是美国当地电视节目播出的黄金时段,尼克松选择这一时间抵达北京,就是希望所有美国人都能看到他抵达北京机场的这一幕。

尼克松这一周的行程安排是:2月22日—23日,中美双方在北京进行会谈;24日和25日分别游览长城和故宫;26日上午9时离京飞杭州,下午游西湖;27日上午9时前往上海,下午会谈;28日上午10时离开上海回国。

在他离开中国前最后一刻——2月27日凌晨4点签署的《上海公报》将中美的共同利益明确写了进去。正如基辛格指出,《上海公报》为美中双边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强调了双方的共同利益所在。这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在这次“破冰之旅”中,尼克松从自己家乡加州带来了4棵红杉、巨杉树苗,后被分别栽种在杭州的花港公园和植物园内。

1982年,尼克松以美国前总统身份再次访问杭州,还专门到植物园参观了其中一株红杉树。当时尼克松获悉,这里培育出的数千株红杉苗木已在中国18个省市引种成功,感到特别高兴。他说,红杉树可活2000年,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要像红杉树一样永存。

但中美建交的过程漫长而复杂。

时任驻美联络处主任后来也成为新中国首任驻美大使的柴泽民回忆说:“尼克松访问中国,打开了中美关系之门,但是没有实现建交。尼克松在1972年看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时候就讲道,‘在我任第二届总统期间,我一定要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由于‘水门事件’,这个愿望没有实现。这以后他的继任者福特总统就职,他在1975年12月访问中国,见到毛主席和周总理,他也讲,‘在我第二届总统当选之后,要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结果他在竞选过程中失败了。所以,吉米·卡特甫一就任,就提出来要在第一任内完成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7年8月和1978年5月,卡特分别派国务卿万斯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华,就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方进行磋商。柴泽民回忆说,1978年,中美建交进入到实质性谈判阶段。这场谈判从1978年的7月5日一直持续到12月4日,历时整整5个月。

这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了美方谈判代表伍德科克,直接与他就建交联合公报方案交换意见。在关键时刻,邓小平亲自参与谈判,他的一锤定音及时抓住了机遇,在中美建交问题上起到了决定性的推进作用。

经过艰苦谈判,中美两国终于达成了建交联合公报,中方在谈判中重申了断交、废约、撤军的原则立场。美国方面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1978年12月16日上午10时,中、美双方同时发布联合公报,向世界宣告:两国同意相互承认,并于 1979 年 1 月 1日建立外交关系。

一年于始,万象更新

建交公报发表后,邓小平接受了卡特总统发来的访美邀请。1979年1月28日,正值农历正月初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应时任美国总统卡特的邀请,踏上了访问美国的行程。

柴泽民回忆道,1979年1月29日早晨,卡特在白宫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1000多名欢迎者挥舞着中美两国国旗,向卡特总统和邓小平副总理欢呼。白宫大草坪上,按照接待国宾的规格,鸣放礼炮19响。

邓小平表示,“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世界形势也在经历着新的转折。中美两国是伟大的国家,中美两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必将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在邓小平访美期间,除了政界人士,财团、企业界和金融界人士也是这次邓小平会见的主要对象。唐龙彬回忆,在亚特兰大的商会举行的午宴参加者竟达1500多人,座无虚席。

2月2日早晨,邓小平前往得克萨斯州休斯敦访问。其间,发生了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亚蒙·哈默强行闯入欢迎邓小平宴会的“事件”。时任外交部礼宾司处长的唐龙彬说,美方人员当时的邀请名单上的确没有他,他知道后,就赶来了,“小平同志当时就表示希望哈默以后到中国来投资,我们可以搞经济合作。”

“实际上我们于12月15日宣布建交,3天以后的18日,邓小平就宣布了实行改革开放。”卡特回忆道,“因此我非常相信在邓小平看来,中美建交与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是紧密相连的,将来也是不可分割的。”

在邓小平的促成下,1979年5月,美国企业家哈默率领16名随员访问北京,成为第一个叩开中国大门的外国企业家。

后来也总有人问邓小平,为什么要把这次行程定在大年初一?

邓小平说,“一年于始,万象更新。”

(本文为《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的报道)

编辑:谢玮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9年第18期)


 

2019年第18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9年第18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