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区域 > 安徽 > 正文

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践行宗旨 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  吴晓光  摄_副本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 吴晓光 摄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吴晓光)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必须时刻把民生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该办能办的实事要竭力办好,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表示,“这对安徽做好今年的财政民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安徽财政将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牢牢把握理财为民的财政方向,切实履行民生财政的职能作用,努力使人民在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中有更多获得感。”

让民生工程成为民心工程

如何解决最强烈、最突出、最紧迫的民生问题?罗建国说,首先要界定民生保障范围,注重聚焦搭平台、建机制、利长远的民生工作,集中力量、全力保障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普惠性民生建设方面,围绕群众的基本发展机会、持续发展能力,体现广覆盖、可持续、惠全体的思路,支持做好公共教育、创业服务、文化体育、社会安全等方面工作。在基础性民生建设方面,围绕群众的生活基本需求、生产基础条件,体现打基础、强基层、利长远的思路,支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和公共卫生、社会保险、住房保障等方面工作。而在兜底性民生建设方面,围绕群众的基本生存、基本权益,体现守底线、保基本、织好网的思路,支持做好脱贫攻坚、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残疾人公共服务等方面工作。

其次就是坚持立足实际,把握民生工作原则。立足财政总量居中、人均靠后的省情,就安徽而言,在推进民生工作的过程中把握好三项原则:就是坚持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相促进。既通过发展经济,为改善民生奠定物质基础,又通过持续做好民生工作,为经济发展创造有效需求,实现两者的良性循环。同时坚持积极而为和量力而行相结合。盘活存量,加大增量,把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向民生倾斜,加快补齐民生短板。

同时,还要与中央改善民生部署相衔接,与安徽省财力水平相匹配,量力而行,雪中送炭,做到民生预期、财政预期、经济预期相一致。还要坚持城乡统筹和区域平衡相协调。统筹运用各类民生资源资产,均衡合理配置,努力形成集聚放大效应。将民生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村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协调发展,实现全省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提升财政保障民生建设能力 

“再就是坚持务实举措,强化民生建设推进。”罗建国说,要把民生建设作为财政保障的重要板块,持续强化民生工程品牌的带动作用,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以脱贫攻坚为引领。落实财政脱贫攻坚的专项投入,加大财政脱贫攻坚的政策统筹力度,完善财政脱贫攻坚的资金监管制度,建立财政脱贫攻坚的督查评估机制,全力支持脱贫攻坚“十大工程”。

同时,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础。加大对公共服务供给的财政投入力度,将财力更多地向艰苦地区倾斜、向基层一线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支持“五有”和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取得新进展。以织牢公共安全保障网为关键,发挥财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物质基础、政策手段和体制保障作用,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支持推进平安安徽建设。以强化财政民生工作责任为保障,建立各级各有关部门分类分级分层的责任体系,完善资金政策项目落实的责任清单制度,坚持挂图作战,建立工作台账,实行“三查三单”,强化督查督导和绩效考核,切实以责任落实推动工作落实。

罗建国说,重要的是要坚持改革创新、久久为功,形成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制度性安排,加快构建民生建设的长效机制,着力打造民生的滚动发展机制。在思维方式上摒弃“等、靠、要”思想,加快由依赖省级向自我革新转变,由给钱干事向主动作为转变。在投入机制上加快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划分,在投入结构上稳步提高民生支出占比,在保障内容上逐步拓展民生保障范围。

同时,着力打造民生的质量效益机制。 加大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社会领域向民间投资开放力度,注重运用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成果,以创新思维、创新方式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健全绩效、责任、激励、督查问责“四位一体”的民生工作推进机制,推动民生政策落地。着力打造民生的共建共享机制。

“在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同时,推行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以及以奖代补、后补助等方式,建立民生项目选择、实施、验收、运行的多方参与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撬动、社会引导、群众参与’的共建格局。”罗建国表示。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