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财经 > 宏观 > 正文

环保部部长答何时空气质量可以好转:短时期内不行

张燕4

3月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记者会,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就如何打好蓝天保卫战答记者问。

陈吉宁 《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 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_副本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 《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 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尽管今天的天空一片湛蓝,但是刚刚过去的冬季显然给在座的众多记者内心留下了一片阴霾。在记者会现场,第一个抛向陈吉宁的问题即与空气质量有关。有记者提问,《大气十条》出台已经三年,秋冬季节仍然频现重污染天气,治理的方法是否有效,何时才能彻底治理雾霾。

陈吉宁表示,空气质量包括PM2.5,主要受两个变量的影响,一是污染物的排放量,二是气象条件。气象条件不可控,排放量是可控的。环保工作的目标就是把人为污染物排放量尽可能减下去,减到最小环境容量允许的排放量,就会减少甚至不发生重污染天气。这个环境问题就解决了。一般来讲,环境问题不是短期两三年可以解决的,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

陈吉宁在现场介绍了过去三年的雾霾治理情况:2016年,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18%。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是我们三个控制PM2.5的重点地区,平均浓度分别为71微克/立方米、46微克/立方米、32微克/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分别下降33.0%、31.3%、31.9%。他表示,如果从三年来的情况看,空气质量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改善。与发达国家相比,改善速度上看中国也并不慢。

陈吉宁指出,在中国改善空气质量要比其他国家难得多。“发达国家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基本上是分阶段解决,先解决燃煤的问题,再解决机动车问题,是分阶段、比较长的一个时期解决的。我们不同,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主要是以煤炭、化石燃料为主。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不够绿色,汽车的保有量增长也很快。所以,我们单位面积上的人类活动强度比他们高很多。在这样一个比较难的情况,三年时间取得这样的成绩,充分说明我们当前大气治理的方向和举措是对的,是有效的。”

陈吉宁在现场坦言,冬季取暖的污染改善程度并不大。他同样拿出了三年的比较数据: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重点地区和74个城市取暖季的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122、61、47、76微克每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分别下降9.6%、36.5%、26.6%和20.8%。数据显示,冬季重污染天气主要出现在京津冀地区。陈吉宁表示,背后主要原因是包括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在内的经济社会活动造成的,解决它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陈吉宁在现场表示,发达国家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用了20年到40年的时间,有的甚至用了50年的时间,中国一定会比发达国家更快解决这一问题。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