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财经 > 宏观 > 正文

首届中国扶贫论坛| 高端对话:如何让扶贫政策更加精准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刘冰倩) 9月27日,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主办,定西市委、市政府联合承办的首届中国扶贫论坛在甘肃省定西市幕。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精准扶贫与全面小康”。300余位政商学界代表共聚一堂,共同探讨国家意志下的扶贫战略和破解之道。

本届扶贫论坛第一场高端对话由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的副总编杨眉主持,参加该场对话的嘉宾有: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安利民、农业部扶贫办副主任严东权、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建斌、甘肃省定西市市长唐晓明、贵州省铜仁市副市长张文聪、宁夏扶贫办副主任张吉忠、吉利控股集团党委书记、副总裁、吉利精准扶贫项目组组长陈文明。参加对话的嘉宾们就精准扶贫政策方面的一些话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副司长安利民:异地扶贫搬迁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发言一 安利民

安利民 《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首席摄影记者肖翊 摄

2020是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的阶段,也是“十三五”的重要目标。从扶贫开发,党中央国务院做的重要决策来讲,我们的决战2020,包括济贫,包括一系列的配套政策、难度,包括复杂程度、时间节点,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扶贫搬迁,我们中央要求有5个一批,这5个一批里面重点要有三大任务。

一个是解决农村人口的脱贫问题,一个是解决整体性的贫困问题,还有一个要解决所有的贫困县摘帽问题。主要还是着手抓异地扶贫搬迁问题。异地扶贫搬迁问题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规模大。我们在“十三五”时期,大致要搬迁1000万人口,1000万人口经过反复的测算、建档立卡,最终确定了981万人口,981万人口什么概念呢?打个比方,欧洲1000万人口以上的国家比如德国、法国,相当于981万人口整体搬迁。集中搬迁和分散式搬迁,全部要搬出来,规模是相当大的。

二是难度大。从搬迁的条件来讲,为什么要搬它呢?这里面有几个区域性特征。一个是荒漠化,湿漠化,深山地区。对于沙漠的防沙治沙脱贫攻坚异地搬迁怎么改,它的效果在哪儿?它的困难在哪儿?下一步解决的路径方案是什么?这些沙漠里的人群一定要搬出来,一个是解决生活问题,生活方式问题,解决生产方式问题,所以,才能带来他脱贫。所以第一个类型,就是荒漠化湿漠化,自然条件艰苦地区。第二个地区是地质性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经常发生灾害的地区。第三个是我们国家确定的主体功能区,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地区,它的建档立卡要搬迁出来。基本就是这么几个地区都要搬出来。搬迁出来,这么大规模的搬迁,往往这些地区都是贫困比较严重,都是要素资源非常紧张的地区,怎么办呢?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而异地搬迁工作的政策支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

一是在规划层面做好顶层设计,我们委会同国务院扶贫办和其他部委联合出台“十三五”期间的扶贫攻坚的规划。

二是靠政策保障。因为异地扶贫搬迁工程,搬迁是形式,是手段,目的是要解决搬迁后的脱贫问题,以及后续的发展问题,以及带动他的就业持续发展的问题。我们委主要在交通领域,在光伏扶贫领域,还有在矿产和资源领域,定了一些措施举措,帮助贫困户异地搬迁户解决他后续就业和发展问题。

第三个是要保证进度。异地搬迁工作虽然是在贯穿“十三五”,搬迁的人口是981万人口,今年搬迁的目标是249万人,其中西部地区在“十三五”期间搬迁664万人,占到67%点多,甘肃也要搬50万人,而且甘肃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它的资源禀赋条件,决定它的难度相当大。我们制订的规划是有针对性的,进度要按照年度推动,要有保障。基本定了到2019年要完成搬迁任务,大部分搬迁任务要全部完成,用一年时间稳定住,再解决后续就业发展,公共配套服务等问题。

第四个政策支撑是要坚持标准。汪洋副总理一再强调,不能让贫困户,不能让建档立卡户再贫困,所以说,我们也走访了各地区进行调研,甘肃的标准是根据甘肃的特殊性,土地的资源情况,还有资金分配情况进行了摸底,基本上不超过25平方米,而且还做的比较好。

第五个是加强考核。现在制订的考核,一个是采取第三方评估,一个是制订考核办法,指导各个地方加强对异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统一领导,资金使用,产业后续发展,包括一系列的配套政策的落地落实。

政策支持以后,国家拿出大量的资金来,在制订“十三五”异地扶贫搬迁规划里制订了5大路径:第一、劳动密集型的城市里面,就靠劳务经济去带动它的脱贫。第二、靠现代服务业的路径去带动搬迁户的脱贫。第三、靠资产收益。第四、低保兜底。第五、产业扶贫。

农业部扶贫办的副主任严东权:如何推进产业扶贫工作

发言二 严东权

严东权 《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首席摄影记者肖翊 摄

定西的产业扶贫,特别是马铃薯产业扶贫,在整个的产业扶贫当中走出了一条非常好的路径。马铃薯的扶贫,走出了一个贫困人口参与度很高、整个的产业竞争力很强、产业发展可持续、保证农民增收、稳固可持续的一种路径,很值得搞产业扶贫的同志来研究学习。

搞脱贫,产业很重要。产业是我们农村发展的一个根基,也是我们扶贫人口脱贫的一个依托,国家把产业扶贫作为我们5个一批的第一个首要任务。总书记前不久专门强调,要把发展产业作为我们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求各地把培育产业,打赢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的要求,确实,如果我们按照中央的部署,3000万人通过发展产业解决了脱贫,整个的脱贫攻坚的任务就有个很好的基础,所以任何时候一定要把产业扶贫放第一位。

按照中央的部署,今年4月,9个部委专门出台了指导意见,对全国的产业扶贫工作做了部署,推进产业扶贫工作怎么抓,我们叫“五个一”:

第一个要编制一个好的规划。,这个规划不是虚的,要解决精准的问题,我们的规划最主要的是紧盯贫困人口,让我们的扶贫资金跟着贫困人口走,保证贫困人口能够精准受益。

第二个要选准一个好的产业。各地的产业都很多,关键要根据我们的基础、市场,特别是我们的资源禀赋,来选择特色优势产业。前不久的电视电话会上,汪洋副总理专门强调,搞产业扶贫是经济活动,特别是要尊重经济规律,要尊重市场导向,政府只能给农民提供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市场引导,特别是资金扶持,不能包办代替。政府可以给农民提供服务,不能给市场作主。

第三个我们要打造一个好的龙头。因为贫困人口本身搞发展产业,他们要学习脱贫,要把产业搞起来,必须要有龙头带动,特别是各级政府要千方百计地来打造龙头企业,通过大户来带动这些贫困户实现脱贫。

第四个是建一套好的机制。关键要按照市场的机制,同时要把我们政府扶贫资金,社会各方面,包括金融资金,要把它新型主体和贫困户很好的捆起来,解决以前扶农不扶贫的问题,让贫困户得到实惠。

最后是一个形成一个好的体系。这个体系包括金融扶持体系,还包括保险扶持、科技人才扶持,这些都是我们搞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保障。产业扶贫资金,资金链很大,关键要有好的体系,把它健全,瞄准贫困户,紧盯贫困人口增收,按照市场的规律,产业发展的规律来建立措施,以保证整个的产业扶贫工作顺利推进。

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建斌:学生资助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的基础性的措施

发言三 马建斌

马建斌 《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首席摄影记者肖翊 摄

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和脱贫攻坚息息相关。   

学生资助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的基础性的措施。治贫先治人,如果没有贫困人口素质的提升,就很难有稳定脱贫,很难有高质量的脱贫。而要提高贫困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就一定要保障贫困人口子女能顺利入学,能完成学业,特别是要从经济上保障,这就是学生资助工作的责任和使命,所以学生资助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的基础性措施。

学生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为脱贫攻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为了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近十年来国家不断的出台学生资助政策。现在我们国家的学生资助政策、学前教育,各地是因地制宜制订相关的保障措施。义务教育我们实行了两免一补,再加上免费新华字典,再加上贫困地区的营养餐计划,对贫困地区来讲是三免两补。在高中阶段,我们对中等职业教育实行的是免学费政策,免学费政策对于民族地区是100%,对于西部贫困地区超过了94%到95%。同时我们有贷款,本科生8000,研究生12000,这8000既可以交学费还可以交住宿费,还可以用生活费。

另外在新生开学前还有一项政策,是新生入学资助项目。对于考上外省的补贴1000块的路费和上学出去的生活费,考上省内的是500块钱,入学时不用愁,我们实行的是绿色通道政策,要求所有高校必须实行绿色通道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相关证明的注册留学,并且不少高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时还准备了必须的生活用品。入学后不用愁,入学后国家有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还有个别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还有勤工助学、社会捐助,还有我们要求高校拿出事业收入的4%到6%用于学生资助项目。另外如果大学生毕业的时候,到基层就业,服义务兵役,国家补偿代偿,如果你交了学费,给你退回,如果你申请了贷款,国家给你代偿本金和利息。研究生在本专科的基础上,还有血液奖学金,还有三助打工等等,解决了家庭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

甘肃省定西市市长唐晓明:定西市的异地扶贫搬迁安置做法

发言四 唐晓明

唐晓明 《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首席摄影记者肖翊 摄

异地扶贫搬迁是咱们国家实施的重要的专项扶贫工程之一,我们定西市的异地扶贫搬迁安置构成是从本世纪初2004年开始的,截至到2015年底,一共实施了17批次工程项目,投入了国家的专项资金有13.7亿,建成了集中安置区430个,帮助4万多户20多万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走出了一条具有定西特色的异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的路子。概括一下,我们主要的做法有三点:

一是精准区分“三种对象”,做到因户施策。在实施异地扶贫搬迁过程中,我们把有搬迁意愿的贫困户,分为三种类型,分类分户量身定做,给他们制订搬迁安置的政策:一个是对五保户和孤寡老人特殊困难群体的搬迁安置,我们采取了异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这样一种方式;对于人多地少,依赖承包地不强,和居住特别分散的贫困群众,结合实施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棚户区改造等工程,还要建设集中安置点,鼓励他们进城买房,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安置;对于承包地面积大,对于土地依赖性比较强的这部分贫困群众,采取异地扶贫搬迁+扶贫贷款的方式进行安置。另外还有一些零星的做法,比如自建住房等方式。

二是坚持“三个结合”,发挥整体效应。首先坚持与精准脱贫相结合,定西长期以来是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这个地区要进行异地扶贫搬迁安置,困难很大,缺土地,缺资金,也缺项目。但是,我们坚持多年进行了搬迁安置和生态引领,在搬迁安置工作当中,我们还和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结合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棚户区改造+等政策,鼓励这些贫困群众进城安置,进镇安置,推动异地搬迁和城镇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进行安置。与产业发展也相互融合,安置了还得有产业。另外坚持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我们这些年结合灾后重建,整合资金,集中安置。

三是针对“三类区域”指导群众增收。这三类区域是在山贫区继续耕种原有承包地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我们中国“中国薯都”和“中国药都”的打造和建设,是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矢志不渝坚持努力的一个方向,所以对于这些农户引导扶持他们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我们的几大主导产业,中药材、马铃薯、草木、果蔬等产业这些年经过发展,前程似锦,方兴未艾。发挥他们的优势。持续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在川区条件比较好的地方,我们安置农户引导融入有带动实力的企业参与到土地流转当中,发展商贸流通,畜牧养殖等一些富民产业,逐步提高群众的财产性收入,多元增加收入。对在市区,城区,中心镇,和园区等地安置的用户,加大他们的技能培训力度,扶持发展劳务、运输、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增加他们的工资性收入。

除此之外,还有“10+1”。一是10种行之有效的异地扶贫搬迁+模式,一个是异地扶贫搬迁+集中供养模式。第二是异地扶贫搬迁+村内插花的模式。第三是异地扶贫搬迁+就近集中安置模式。四是异地扶贫搬迁+城镇建设模式。五是异地扶贫搬迁+去商品化库存模式。这是去库存、去产能工作当中,我们结合异地扶贫搬迁做的一个去商品房库存,鼓励进城买房。六是异地扶贫搬迁+产业园区模式,到产业园区把农户集中起来,建设贸易功能区,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七是异地扶贫搬迁+灾后重建模式,八是异地扶贫搬迁+特色产业模式。九是异地扶贫搬迁+乡村旅游模式。十是异地扶贫搬迁+农户自行安置的模式。这是10+1的模式,紧紧围绕异地扶贫搬迁我们探索出了10种模式,三个方面的做法。

贵州省铜仁市副市长张文聪:贵州铜仁的精准扶贫经验

张文聪 《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首席摄影记者肖翊 摄

张文聪 《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首席摄影记者肖翊 摄

贵州跟甘肃定西的条件不太一样,这些年来,贵州省尤其铜仁市结合自身实际,在精准扶贫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当地的做法可以总结为六个坚持:

第一,在精准上要坚持下工夫。把精准扶贫靶子找的更准,精准两个字出自铜仁,铜仁有一个县搞精准,把这个经验推广到全国。我们搞了5次回头看,每次回头看出了一些奖惩机制对工作不力的进行问责,去年通过回头看,从原来89万贫困人口剔除掉19万,真正的把精准做的扎扎实实,做到该进的进来,不该进的出去。

第二,把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放在首位。贵州省搞了一个事在农家,美丽乡村专项行动,还有搞了一个六个小康,就是小康村,小康水,小康电,小康房,小康寨,小康巷,结合这六个工程的实施,我们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真正的解决基础设施向乡镇以下行政村延伸,打通精准脱贫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第三,产业扶贫方面要增强造血功能。贵州的自然条件不错,物产也很丰富,但是多少年来,农产品没有打出去,我们围绕品种品质品牌来做文章,实施了三个万元工程,万元山,万元田,人均达到万元钱。再者,着力培育产业主体。现在铜仁市的农业产业化最大的问题是规模小,科技支撑低,影响小,所以我们着力引进这些有影响力的大企业,现在这几年引进的包括华西的希望饲料、山东的九丰农业,大的龙头企业对当地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效果很好。此外,推进产业融合。大力推进农业和旅游结合,老百姓通过旅游得到更多的收益。我们的农业园区基本上都打造成了旅游观光的休闲区域。从去年到现在,这些农业园区接待旅游人数达到了120多万人次,旅游的收入近10亿。再一个,大力推进电商扶贫,这方面还是做了一些工作。现在建成了农村淘宝运营中心8个,铜仁市被称为阿里巴巴,全国第一个,也可能是唯一的一个农村淘宝试点市,也是国家扶贫办有成扶贫基金会电商扶贫试点市,这对当地农产品的上行下行起了好的作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第四,坚持生态这条底线作为我们重要的抓手,在生态脱贫方面把工作做细。这些年来我们坚持退耕还林等项目,尽可能转移的贫困人口在护林管护中发挥他们的作用。

第五,解决“钱的问题”,把破解资金瓶颈作为我们的抓手。主要是金融扶贫。一个是在五菱山区首先跟国开行签订了一个协议,开发行授信32亿,目前已经发放贷款了15亿。第二个,我们发行了全省第一个扶贫发展基金,叫中国五菱山扶贫发展基金,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批准,这个规模是500亿,目前已经有前期203亿到位。第三点,我们实施了精扶贷,对老百姓贷不到款的实际情况,凡是建档立卡的农户,只要通过了信用评级授信以后每一户不需要抵押,不需要担保,就可以贷5万的小额信贷,支持他们自己创业发展,有的老百姓抱团取暖,集中的在一起来搞一些规模产业,效果非常好。   

第六,构建大的扶贫格局,不光是政府一家来做,我们发挥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合力,搞一个大合唱,推动这项工作。  

宁夏扶贫办副主任张吉忠: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解决拿什么来扶和怎么扶的问题

张吉忠 《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首席摄影记者肖翊 摄

张吉忠 《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首席摄影记者肖翊 摄

宁夏的贫困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南部的西海部地区,这一地区曾经是我们国家最贫困的地方,也是我们有组织有规模扶贫开发的一个先河。

目前还有9个贫困县,800个贫困村,58万贫困人口,按照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我们自治区提出来一个“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高,力争提前脱贫”。我们确保9个县全部摘帽,800个贫困村全部消耗,58万人口全部脱贫。现在从政策层面上讲,目前我们自治区的扶贫工作已经解决了扶持谁的问题,下一步,应该重点解决好拿什么来扶和怎么扶的问题。

第一,整合扶贫资源。过去我们讲叫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在这个基础上,目前从扶贫资源上,整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信贷资金和农民自筹五位一体的扶贫资金、资源整合机制,目前,可能最主要的就是一个为了下一步的群众增收和产业发展,最主要的一条是在金融扶贫上下工夫。

还有作为县一级,作为脱贫攻坚的责任主体,目前在9个县区全面推行了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的试点,根据脱贫攻坚的规划,形成多渠道饮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格局,按照中央提出来的扶贫的责任、资金,任务,权利的要求,中央和自治区扶贫资金这块,专项扶贫资金有90%以上切换到县。

第二,发挥好市场的作用。充分发挥好市场在扶贫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包括在产业发展,项目选择里面,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要由市场说了算。

第三,发挥群众主体的作用。我们的扶贫资金,我们的扶贫政策,要接地气,就必须要因村制宜,因户施策,让贫困村,让贫困老百姓根据他的治贫原因和脱贫需求,来自己选择他们的项目。

第四,有关机制体制创新的问题,富裕的老百姓富裕的原因都是一样的,但是贫困户各有各的不同,所以,精准扶贫来讲要创新机制,因为有些老百姓本身就是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在这个里面我们采取一些托管,入股分红,定点就业,资产收益等等形式。在传统优势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发展一些新产业,新业态,比如说像乡村旅游扶贫、电子商务扶贫,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壮大。

总之,在政策层面上讲,使我们的项目跟着规划走,贫困户跟着项目来干,专项扶贫资金盯着贫困户来用,不断的扩大老百姓的就业创业的技能,增加收入,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吉利集团党委书记、吉利扶贫工作小组组长陈文明:吉利集团如何积极参与精准扶贫

陈文明 《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首席摄影记者肖翊 摄

陈文明 《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首席摄影记者肖翊 摄

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发表了重要讲话,党中央国务院又专门作了整体的战略部署,作为吉利集团,积极响应,全力参与。李书福董事长在过去的抗震救灾等方面捐助了5多亿,特别是在这次精准扶贫方面他讲了精准扶贫是国家的大事,我们积极参与,把它做实,做出成效来。具体怎么样做?

第一,组织领导要做实,不是空的。董事长挂帅,党委主抓,基地承办,伙伴协同,全员参与。我们专门成立了社会责任部,同时我们总部党委人力资源部财务部、书福基金会,再加上基地的负责扶贫的领导,还有一个院校的校长,组成精准扶贫推进项目组,具体由我来负责。所以精准扶贫是大事,只有加强领导了,我们吉利集团一定会强势推进,保证这个项目能够做好。

第二,项目任务要做实。我们首先到各极地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研,认真研究扶贫的方案,同时和当地的市区县政府对接,资源共享,进行对接,我们最后确定在五个省9个市县区作为重点扶贫单位和地区,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投资4到6个亿,帮助特贫人口12000多户,现在长期的计划已经都有了,今年打算2000户贫困户对号入座。

第三,精准扶贫从四个方面入手,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特产扶贫。特别是就业扶贫,我们是工厂,一个岗位上下游可以带动10到15个就业的机会,通过地区贫困户找不到就业机会,我们就给他争取这个就业机会,把我们企业发展和精准扶贫捆绑在一起,做到实,做到有成效。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