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财经 > 宏观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王惠群:发展农业绿色生产要先解决污染问题

文章导读: “随着发展,我国农业已超过工业成为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农业资源环境遭受着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的双重压力,农业可持续发展遭遇瓶颈。”3月11日,王惠群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

47465100303448058_副本

全国人大代表王惠群:发展农业绿色生产要先解决污染问题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邹锡兰 ● 实习生 韦沛涵) 随着供给侧改革成为社会热议话题,今年首次出现在中央1号文件的“农业供给侧改革”也备受社会关注。在国内,农业走绿色生产的发展方向越来越清晰。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是否良好关系重大。在紧紧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努力工作下,我国克服诸多困难,2015年,粮食实现"十二连增",产能达到12428.8亿斤,增产288.2亿斤。

在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益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惠群眼中,这些都是来之不易的好成绩。但同时,作为多年关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代表之一,王惠群的“喜”中,也夹着“忧虑”。

“随着发展,我国农业已超过工业成为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农业资源环境遭受着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的双重压力,农业可持续发展遭遇瓶颈。”3月11日,王惠群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

据近年数据统计,全国各类农药使用量为180万吨;化肥为5912万吨。对比显示,我国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5倍,化肥使用量约3倍。王惠群介绍,我国每年使用180万吨左右的各种农药,但其中只有36.6%直接作用于目标生物体;而在化肥5912万吨使用上,也只有35.2%直接作用于目标生物体。而且65%以上农户喷施农药没有保护措施,因农药使用不当造成危害的事故时有发生,30%多的农户曾遭遇过不同程度的农药中毒。

农药和化肥都是土壤污染的“帮凶”,使用不当不仅会破坏土壤结构、引起土壤酸化等一系列问题,甚至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农民会使用农地膜,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使用农地膜不仅可减少农药与化肥用量30-35%,还可对植物不同品种增产在15-60%。特别膜下滴灌水、肥、药一体化技术是当前发展方向,将药剂、化肥溶于灌溉水中,沿滴灌管路精量、均匀、准确地施入土壤,大幅度减少水用量60%,从而防控作物病虫害尤其是土传病害的发生。这项技术的推广使用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农资使用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等残留。不难预测,农地膜的使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但凡事都是双刃剑,王惠群指出,普通塑料地膜降解需要上百年,年复一年造成土地污染。我国农业耕地使用频率高,且没有适度的轮耕休养,再加上生产要素的污染,造成巨大的危害。由此可见,土地面源污染问题急需解决、刻不容缓。

去年“两会”期间,王惠群也曾就农业清洁生产问题发表过意见,建议发改委、财政部加大农业清洁生产支持的专项力度,在农业化肥农药减量、农田尾菜秸秆综合处理、农用废旧地膜治理及全生物降解农地膜推广示范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今年,王惠群递交了关于农业绿色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建议,针对农业绿色生产相关问题建言献策。建议中指出,经过科学的推广试验,采用全生物降解农地膜来种植马铃薯,在减少原有生产资料要素投入时,还能提高每亩产量30以上。这一试验无疑给土壤污染控制带来了解决希望。

“为了农作物产量得到有效的提升,农业生产资料及农膜的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农业绿色的发展方式需要政府来引导和扶持。”王惠群说道。在他看来,只有控制了污染,发展绿色农业,人们赖以生存的农田土地和环境才能得到更好的改善。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