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财经 > 宏观 > 正文

专家称公务员离职远未成“潮”:动摇的多真正离开的很少

文章导读: 随着八项规定出台和反腐败的不断深入,公务员离职的话题频频见诸媒体。

公务员离职只闻楼梯响 远未成“潮”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王红茹) 随着八项规定出台和反腐败的不断深入,公务员离职的话题频频见诸媒体。犹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曾经出现的“下海热”,一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公务员不满足于安稳的机关生活,勇敢地闯市场写下的“传奇”。与1992年的公务员辞职潮相比,现在的离职现象能否成“潮”?

公务员离职潮只闻楼梯响

“公务员离职,说得很多,动摇的多,真正离开的很少。”尽管中央国家机关近期公务员离职新闻频频见诸报端,但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沈荣华看来,这些还只是个别现象。

沈荣华在4月16日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采访时进一步表示,“从目前看,公务员离职还只是个别案例。据我了解,部委中的公务员仅有一些人有离职想法,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却很少。一个机关要走一个公务员就觉得挺新鲜的,两个就觉得挺多的了。”

王伟,处级,40出头,在军队从事技术工作。近一两年,在他脑海中,辞职的念头就没间断过。

“打算自己辞职创业,趁自己手头的计算机技术还有市场,等几年再去创业,年龄大了,就力不从心了。”因为还没有向单位打辞职报告,王伟并不愿过多向记者谈论辞职的话题。

另一位公务员李强,跟王伟年龄相仿,级别都是处级,月工资6000多元,在国务院某机关从事文字工作。多年来,晚上加班到9点是家常便饭,他根本无暇顾及家里。

“工资少,家里有孩子需要养活,感觉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李强告诉记者,他去年就有辞职的想法,到现在还没走成。

“公务员不是说走就走了,有很多规定和制约因素,当然,还有自己思想的纠结。像我这样四十多岁的年纪,已经在机关付出了青春时光,二十年就这样过去了,不能说辞职就辞职,弄不好,什么都没有了。”李强说。

李强所担忧的是辞职后,养老等待遇如何落实。“也就是说,我给政府干了20多年,如果辞职,政府对我没有任何的交代。如果是25岁、30岁的年纪,可能不在乎养老问题,年纪越大越犹豫。”

养老保险制度接轨为公务员辞职清除障碍

让李强欣慰的是,近期出台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打消了他的顾虑。

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规定,在改革前没有实行个人缴费的工作年限确定为“视同缴费年限”,将来退休时在发给基本养老金的同时,再依据视同缴费年限长短等因素发给过渡性养老金。

这给李强吃了一颗定心丸:“现在的政策衔接上了,我还是想辞职。”

广东省一位地方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局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记者,关于辞职国家是有制度规定的。首先,给单位提交申请,单位会根据他所在的岗位,权衡能不能走。如果走,要交接什么、承诺什么。“每个岗位都不一样,有的岗位可能要求你现在不能走。通常公务员都会考虑这些,会在自己可以走的时间提出来。”

“原来体制上的鸿沟可能会影响人的心理,他原本想辞职,但是由于机关跟企业的养老制度不一样,会带给他很多顾虑。现在,当这个鸿沟不存在了,一个人走还是不走,就回到了本源:喜欢不喜欢他的职业。”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仙芝向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表示。

记者采访的多位学者,均对公务员辞职持赞成态度,认为公务员辞职是一件好事,反映了公务员管理体制正在逐步完善,尤其是体制内外流动障碍的减少,拉近了政府与社会的距离,让公务员慢慢成为一个普通的职业。

现在人们关注的是:与1992年的公务员辞职潮相比,现在的离职现象能否成“潮”。

“目前公务员辞职不具有普遍性,不可能像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下海潮那样,时代背景不一样了,现在不可能了。”沈荣华果断地回答。

是否可能,静观其变。“但无论如何,让优秀的人才自由流动,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制度保障,都是未来的一个重大课题。”胡仙芝说。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曦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