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财经 > 宏观 > 正文

统计局专家:7%开局符合预期 下行压力不容忽视

文章导读: 国家统计局4月15日公布,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40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同比增长3.2%;第二产业同比增长6.4%;第三产业同比增长7.9%。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谈一季度经济数据:

“7%”开局符合预期,换挡节奏是正常的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姚冬琴) 国家统计局4月15日公布,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40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同比增长3.2%;第二产业同比增长6.4%;第三产业同比增长7.9%。

尽管经济下行压力不容忽视,但新生动力加快孕育。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透露,一季度新登记注册企业数增长38.4%;互联网网上零售额增长41%;快递业务量增长46.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4%;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产业均增长50%以上。

这些经济数据透露出哪些信息?如何评价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第一时间专访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一季度经济指标具有很强的风向标作用,一年的“开局”会对全年产生重要影响。您怎么评价“GDP增速7%”这个开局?

潘建成:我觉得开局实际上是符合预期的。首先它是经济换挡的结果,同时换挡的节奏是正常的。

说换挡的节奏正常,首先,就业形势是稳定的,而且老百姓的收入增长平稳,且快于GDP增长。从这个角度来讲,经济换挡没有明显影响到民生。同时,换档是在巨大的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实现的,所以我觉得这是正常的。

今天(4月15日)上午,我还算了一个数字:假定2015年GDP增速在7%,那么实际增量,比2014年按照GDP增速7.4%的增量,即使剔除价格因素,也还是略多一点。从这个角度来讲,在这样大的下行压力下,我们的增量还保持不变,甚至还有所增加,说明换挡的节奏还是正常的。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增速换挡的同时,经济结构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潘建成:一季度,第三产业比重继续超过第二产业,不仅超过第二产业,而且占比首次超过50%,占半壁江山以上了。这是一个典型的结构优化的标志。

结构优化的同时,效益也在提高,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超过5%。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增长的动力也在发生变化。原来我们可能主要靠投资,现在消费在逐渐发力,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重要稳定器,而且这个力量我们觉得还可以进一步得到激发。正如我们在《中国经济周刊》连续发布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实际上,消费者信心、消费者购买意愿不断提升。这一点就表明,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发生切换。

动力切换更重要的标志就是,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逐步替代那些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这一点,不光是统计局的数据,我们从最近以来不断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也能看出来,业绩增长比较快的往往就是这些产业。

还有,我们看到工业增长放缓是比较明显的。其中,国有控股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只有1.7%,但是股份制企业的工业增长还是达到了7.4%。股份制企业里有很多民间资本,说明民间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还是比较强劲的。

所以,从这一系列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增长是正常的换挡,节奏是平稳的;在换挡的同时,结构在优化,效益在改善,质量在提高。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4月1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会上,他首次提出一个判断:现在中国经济正处在“衔接期”,一些传统的支撑力量正在消退,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力量则在成长,有的新业态、新产业呈爆发式成长。请您阐述,具体哪些传统支撑力量在消退?

潘建成:传统力量,我想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型产业,比如煤炭、石油、钢铁、有色、化工这些产业。它们典型的特征就是对资源特别依赖,有些本身就是资源,有些一定程度上带来污染。这些产业目前面临几个巨大的压力:一是产能过剩,二是节能减排,三是来自于国际市场的压力,因为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在下跌。承载众多压力,这些产业确实面临着落后产能要淘汰、技术要升级、产品要更新换代等挑战。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哪些新的力量在成长?

潘建成:我们看到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典型的案例,像“互联网+”。

此外,制造业里面还有仪器仪表、医药等产业。服务业里,文化传媒、旅游、教育培训等,发展的势头非常好。

我们应该看到,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在转换,并且新的动力其实是更加可持续的。全世界都有这样一个规律,随着经济发展,服务业比重会越来越高,老百姓服务型消费的比重也会越来越上升。所以说,如果把这种趋势掌握好的话,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非常充分的。我们应该看到这样一个转换,顺应这样的转换,还要积极引导这样的转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总理谈到,我国发展仍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我们的工具箱里还有不少政策工具”。请您阐述,都有哪些工具呢?

潘建成:一系列的“工具”包括改革释放的红利,包括公共产品投资——这是双引擎的一部分。要把“PPP”政策落实、落地,我们就有可能吸纳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公共项目的投资。高铁、高速公路、地铁、机场……空间是巨大的,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支撑力量是很强的。

还有,“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我们已经感受到它的活力。如果进一步完善创新环境,更多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进一步出台,包括减税、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能够落地,这个动力也会增强。

再有,我们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也能推动增长,比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战略,都会对经济产生支撑力量。

此外,财政、货币政策也还是有调控的空间。

从这些角度上来看,我们还有很多工具,也有很多基本的条件去支撑发展。所以,保持经济增速7%左右的平衡,是可以实现的。

我认为,我们不一定要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又回到多高,只要保持这样的速度,同时,更重要的是结构在优化,那就很好。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曦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