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特刊 > 正文

【区域】蛟河:红叶扮靓生态旅游名城

文章导读: “丹尽江枫昨夜霜”,秋来蛟河,枫林遍野,千枝撼红。有人说,是上帝打翻了手中的调色板,使得蛟河的红叶格外斑斓艳丽。

p51

“丹尽江枫昨夜霜”,秋来蛟河,枫林遍野,千枝撼红。有人说,是上帝打翻了手中的调色板,使得蛟河的红叶格外斑斓艳丽。

“蛟河因得天独厚的红叶和‘红叶之城、魅力蛟河’形象早已闻名关东,走向全国。”蛟河市委书记张恩波骄傲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实际上,蛟河市不仅是吉林省重点旅游县市,还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也是吉林唯一的一个拥有两个国家森林公园的县市。更让蛟河人自豪的是,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国家森林公园,蛟河红叶更是成为了吉林秋季旅游的代表品牌。

记者了解到,自2002年起,蛟河市已连续举办了十二届红叶旅游节,其红叶品牌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全国最美十大秋色之一。

旅游搭台,经贸唱戏。蛟河借红叶美景,广邀国内外客商办起的“红洽会”,成为当地重要引资载体。由此,红叶不仅为吉林秋季旅游平添了浓重艳丽的色彩,也为蛟河市经济提供了光鲜亮丽的增长点。

实际上,蛟河曾经是一个依靠煤炭生存的城市。面对煤炭资源枯竭,城市污染,转型,是蛟河在困境中的艰难抉择。

在转型探索中,蛟河努力在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上下功夫。目前,蛟河已初步形成了制药、长白山特产加工、矿产建材三大传统产业和装备制造、新能源、商贸旅游三大新兴产业的产业格局。

可以说,一个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发展格局日渐走向成熟。

“自2009年长吉图战略实施以来,蛟河市发挥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大力实施‘四轮驱动’战略,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张恩波介绍说。

2013年,蛟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2亿元,全口径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分别超过11亿元和7.7亿元。

蛟河不仅把城镇化看作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把它作为改善民生的主要目标。在城镇化过程中,蛟河推动城乡联动发展,实施城市“西移北拓、东跨南改”战略。

按照部署,向西,依托高铁西客站建设,蛟河市将打造以长白山特色产品交易市场为重点的现代商住物流中心。向北,沿拉法河两岸建设高品位商住、旅游服务区。向东,建设横跨长图铁路公铁立交桥,打造东部工业新区。向南,改造老城区,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打造天岗石材、白石山黄烟、新站甜黏玉米、黄松甸黑木耳等长吉图沿线一批特色小城镇,构建工农互补、特色明显的城镇体系,实现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的和谐发展、联动发展。

一个生机无限的生态旅游新城已呼之欲出。

“坚持‘工业、商贸旅游、城镇化’三条腿走路,并通过三者之间的互相融合、互相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打造‘宜业、宜游、宜居’蛟河。”

“到2016年,蛟河市要实现‘三个30’目标,全口径收入超过30亿元,城区面积3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30万,综合实力进入全省15强。”对于未来,张恩波信心满满。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林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