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稳增长的五大潜能

对于为何将2014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定在7.5%左右,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坦言,这是“经过认真比较、反复权衡”,并“兼顾了需要和可能”。

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对2014年GDP增长率,作了全面的阐述说明,甚至答疑。

对于为何将2014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定在7.5%左右,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坦言,这是“经过认真比较、反复权衡”,并“兼顾了需要和可能”。

从“需要”的角度看,对于中国这样的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报告还明确指出,7.5%左右的增速目标对于全局至关重要,因为“这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既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又有利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总理耐心解释“7.5%左右”: “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现在我们全国每年要新增城镇劳动力就业1000万人以上,还要给六七百万新增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留有一定的空间,所以要有合理的GDP增速。”

总理又直言这是一个不简单的任务:“我们既要稳增长、保就业,又要防通胀、控风险,还要提质增效,治理污染,多重目标的实现需要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这可以说是高难度的动作。”

同时,李总理坚定地表示:“我们有去年应对经济下行的经历,中国经济又有着巨大的潜能和韧性,我们有能力也有条件使今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总理的信心从何而来?除了 “需要”,实现7. 5%的“可能”是什么?

2013年中国在应对经济下行中探索和积累了哪些创新实践和成功经验?中国经济蕴含了哪些巨大潜能和韧性?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就此广泛采访了来自中央各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官员、企业家及著名学者等各界人士。各界对2014年7.5%左右的增速目标有着高度共识,并且充满信心。受访者普遍认为,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探索和实践,中国经济蕴藏了巨大的增长潜能;其中,改革红利、新一轮对外开放、内需拉动、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等几个因素被普遍看好,被认为既是2014年实现GDP 7.5%左右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

改革红利,释放巨大发展潜力

本届政府上任伊始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简政放权”,自我革命。 这场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赢得了国内外的如潮好评,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发展动力和社会创造力,为中国经济增添了内生动力,成为中国经济稳增长的根本之策和首要潜力,被誉为新的改革红利。

采访中,几乎所有的官员、企业家和学者都将改革红利评价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最有力支撑,并列举了2013年以来已经显现的一系列改革红利。

如宏观调控方面,新一届政府放弃了以前惯用的货币财政调控手段,改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2013年,国务院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事项,通过为市场松绑、为企业添力而激发的市场活力明显且巨大: 2013年全国新注册企业增长27.6%,其中私营企业新增30%,达到近十多年来最高,而民间投资比重也上升到63%。

令各界更为惊喜的是,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承诺:2014年将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并同时作出更多甚至是系列承诺: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充分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等等。

政府如此大刀阔斧地自我革命,目的很简单、很明确——“让市场主体不断迸发新的活力”。

再如被誉为深化改革的重头戏之一的财税体制改革。2013年扩大“营改增”试点,取消和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348项,减轻企业负担1500多亿元。这意味着企业一年就有1500多亿元的额外收益。 李克强总理表示,2014年 “营改增”试点再次扩大,如扩大到铁路运输、邮政服务、电信等行业。

另一项被各界高度评价和看重的改革红利,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正式提出的“混合制”。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当前应该把建立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一个重点来推进, “建立混合所有制可以成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动力,只有把企业搞活,创新才有动力,经济才有动力,就业才有保证。”

记者在查阅各省级政府的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时也发现,各地都明确表示,将以混合制为抓手,“推进国企改革、搞活地方经济”,并将此作为保质量、稳增长的重要举措。

来自企业界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更是亲身感受到了混合制的优势和好处。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董事长陈戌源说,“我们从2006年整体上市到现在,净资产翻了一番,利润也基本翻一番,职工收入也翻了一番。”安徽海螺集团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造已有10年时间,截至2012年末,集团总资产、净资产分别比改制前增长了8.14倍和24.4倍。该集团董事长郭文叁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国企改革的最大红利 。

其实,本届政府对于改革红利的派送力度之大,似乎不断超越市场的期待和预期。例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金融体制深化改革的一个标志性事件——5家民资银行获批、10家民营企业入选,让多年来困扰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的政策“玻璃门”一夜之间被拆除。

新一轮对外开放,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除了改革,中国经济稳增长的第二大潜力,非“开放”莫属。也正因如此,李克强总理在布置2014年重点工作时,第二项便是“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

但此开放非彼开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新的国际形势和经济格局,已经在倒逼中国必须“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

那么,“新一轮对外开放”新在哪儿?各级官员、企业家和学者基本上有以下几点共识。

首先,推动开放向深度拓展。

于2013年率先试点的上海自贸区,被认为是新一轮开放的典型标志——扩大全方位主动开放。其开放的效果是令人瞩目的: 2013年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出口增长达到101.3%,远高于全国7.9%的平均增速,自贸区强劲地带动了出口增长。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认为,自贸区不仅仅是政策“洼地”,还是新一轮对外开放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包括政府职能转变、放开投资审批、贸易便利化等综合性措施。

上海自贸区的成功试验已开始发挥示范效应。深圳市市长许勤透露,2月末,证监会主席肖钢一行调研前海时表示,要将支持上海自贸区的政策全部复制到前海,前海“粤港澳自贸区”有望在今年5月1日前获批。陕西省发改委主任方玮峰表示,西安自由贸易园区申报方案已上报商务部。天津、浙江等十多个省份也掀起了申报自贸区的热潮。

对于自贸区热,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给予了重大政策利好:“建设好、管理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并开展若干新的试点。”

除自贸区外,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推进孟中印缅、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以及与瑞士、冰岛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等,都体现了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正在向深度拓展。

“新一轮的深度拓展式的对外开放,其拉动的经济增长是惊人的。”有市场人士粗算了一笔账:2013-2020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将达5.6万亿美元,新增双向投资额有望突破1500亿美元。

其次,推动出口商品升级。

目前,中国高铁、核电、装备制造业,以及建筑业等高附加值商品,正在逐渐替代纺织等传统的、低附加值商品,成为中国出口的主力军,并借此提升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推介中国的产品,维护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正当权益,这是作为中国总理分内的事。我去年访问中东欧的时候,曾经跟他们的领导人说,如果你要建高铁、核电,在同等质量下,用中国的装备可能是建设最快、成本最低的,我有这个底气。”在2014年全国两会的答记者问现场,总理讲的这个小故事,让外界充分感受到了中国推动出口升级的迫切愿望。

据了解,机电产品出口在2012年就已占中国外贸出口的57.3%。一些民营企业,近年来出口额增长很快,如三一集团在柬埔寨、缅甸一些基础设施快速建设的国家,预计销售收入可达到200%、300%的增长速度。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公开表示,“我们对2014年中国外贸实现7.5%的增长目标是充满信心的。”

内需拉动,将成经济增长主引擎

内需,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被一致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最具长效机制的增长潜力和主要动力。

2013年,中国实现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万亿元,增长13.1%。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对此解读说:“这个增速看来并不很高,但实际上已经达到了一个临界点,即2013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

2014年的7.5%左右的增速中,消费再被加码——比上一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

这1.4个百分点将如何实现?

显然,收入增加是扩大消费的首要条件。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有专家说,2014年居民收入预计增长约7.5%,比2013年再提升0.5个百分点。

巧合的是,公众对收入增加也是信心满满。由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联合国家统计局等共同举办的 《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3—2014》显示,60.8%的受访者预计2014年个人收入将会增加,其中预计个人收入将会增长超过20%的受访者占到13.3%。

但消费会随收入增加同步增长吗?

很多人认为,单独二胎、养老产业以及城镇化等新政策的出台,都会培育出新的消费热点。如单独二胎政策,据预测,全面实施后5年内,会新增新生儿750万,将拉动上万亿元消费;再如随着《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实施,至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规模将高达20万亿以上。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2014年要促进信息消费发展,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推进城市百兆光纤工程和宽带乡村工程,大幅提高互联网网速,鼓励电子商务创新发展。

工信部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信息消费整体规模达到2.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8%。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未来工信部还将组织实施信息基础设施的演进升级,使消费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预计2014年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分别增长8%和20%。有业内专家测算,信息消费增加1块钱,可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经济增长338元。

城镇化,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此举将带来巨大的新增投资。

3月16日,国内外高度关注的中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规划目标指出,2020年要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对上述规划目标,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夏锋表示,初步预测城镇化所带来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总量将超过百万亿,“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消费需求可能就达到50万亿元左右。如长春市棚户区改造惠及居民23万人,带动资金投入900亿元,意味着每万人将带动投资39亿元。

国务院参事牛文元的计算则更为细化,他说按每年城镇化率提高0.8个百分点的保守测算,正在进行中的城镇化可每年多拉动消费约1.2万亿元。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提出以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推进城镇化的设想,也被写入这次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局长王志军对此表示,从战略上来说,京津冀具备带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条件,是作为未来经济增长极提出的,是奠定未来经济新增长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

创新驱动,实现有质量增长的原动力

创新,既是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的原动力,同时也是确保经济稳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潜力。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列为年度工作重点之一;并对解决产能过剩给出了明确指标:今年要淘汰钢铁2700万吨、水泥4200万吨、平板玻璃3500万标准箱等落后产能,确保“十二五”淘汰任务提前一年完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仅中央政府 “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各省份在谋划2014年地方GDP增速目标时,也几乎都提到了创新驱动。

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4年,要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应用,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关键技术,实施钢铁产业技术升级、制造业信息化、文化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大气污染防治等重大科技专项,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

吉林省同样重视科技成果转化,提出要重点抓好光电子、化工材料、生物化工、精细化工四大领域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建设科技集成创新大厦和大型科技成果交易市场。

广东省省长朱小丹表示,过去一年,广东省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25%,带来的贡献则是,技术自给率提高到69.8%,有效发明专利量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全国第一。

来自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实现技术交易增加值1657.3亿元,占北京市GDP比重达9.3%。技术交易成为贡献北京市GDP增长的一大利器。


(网络编辑:若一)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