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张燕
当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对着镜头大谈“教育消费者成熟”时,他大概没意识到,自己正亲手给品牌贴上“傲慢”的标签。
事情的由头,是不少消费者在网络上吐槽百果园的水果品质下降,又卖得太贵,有人甚至打趣说 “月薪两万都吃不起”。
面对质疑,余惠勇回应称 “真正的好水果供不应求”,还把商业行为分成两种:要么利用消费者无知,要么就教育消费者成熟。他说百果园选的是后一种,“不会为了价格妥协品质”。
这话听着,像是在说“嫌贵是你不懂行,我得好好教教你”。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傲慢,难免让消费者感到不适。
类似的言论在近年来并非孤例。爱康国宾董事长兼CEO张黎刚“别指望几百元体检查出所有病”的说法,李佳琦对质疑眉笔价格的粉丝所发“有没有认真工作”的反问,巴奴火锅创始人杜中兵“月薪5000就不要吃火锅,吃些麻辣烫就好了”的表述,以及钟薛高创始人林盛“爱要不要”的回应,都曾引发舆论热议。
这些站在资本金字塔尖的人物,似乎早已忘了 “何不食肉糜”的典故。他们每一句轻佻的回应,都在透支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8月11日,钟薛高创始人林盛在直播中谈及百果园事件,称不希望任何企业成为第二个钟薛高。他认为余惠勇的表述虽欠妥但没有恶意。
这一感慨,既是对自身经历的反思,也为其他企业敲响了警钟。再看钟薛高的结局,不禁让人无限唏嘘。这个曾经用高价定义“雪糕刺客”的品牌,如今已被申请破产,这样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吗?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8月11日,百果园股价低开低走,盘中一度跌超7%。截至8月13日市值26.78亿港元,较2023年初的历史高位已蒸发72%。市场反应已经从侧面表达了消费者的态度。
除了财商和情商,“舆商”也是企业家的必修课。
面对舆论热议,涉事企业往往辩解称本意被曲解,或认为舆情源于断章取义、恶意剪辑。客观而言,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偏差,但公众需要真相和真诚的回应态度。如果因为企业的回应加剧了公众的所谓“偏见”,甚至引发更大舆情,那只能说明企业的回应是失败的。
这些回应之所以触动公众神经,根源在于未能真正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问题,缺乏对市场的敬畏之心。作为公众人物,尤其是企业掌舵人,其言论与品牌形象紧密相关,更应审慎对待每一次发声,注重沟通的方式方法,避免因表述不当引发误解。
责编:郭霁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