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崔晓萌 实习生 黄思晨
天越热,夜经济越火。这波夜经济的热浪里,年轻人是绝对的主力,承包了夜消费的半壁江山。
连餐桌都跟着沾光——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5年5月,全国餐饮收入4578亿元,同比涨了5.9%。
支付宝最新晒出的账本更直观:2025年6月,傍晚6点到午夜12点的消费,几乎占了全天的半壁江山——49.3%,比去年同期硬生生提了6个百分点。进入7月,露营地周末夜间外卖单量,较上月翻了两倍多;景区公园的夜订单,直接涨超120%;全国超64万家门店的周末夜单,齐刷刷地翻番。
“晚上七点才敢约饭,不是故意拖延,而是打工人都得等下班。”95后的张萌毕业后一直在杭州工作,她的夜消费选择,带着打工人的无奈——白天被工作填满,她和朋友默契地将聚餐、逛街等活动都安排在晚上。“毕竟,只有完成工作,时间才真正属于自己。”
当然,这跟天气有不小的关系。“上周去武林夜市,吹着风吃一碗15块的冰粉,比中午在工位啃三明治爽多了。”张萌感慨道,“白天为生活奔波,夜晚才是享受生活。”
00后学生珂珂说起上周末的“夜行动线”,眼中放光:“海底捞的夜场勾着我,不光是大学生折扣香,更是因为晚上9点才端出来的‘凌晨限定烧烤’——火锅配烧烤,这组合,绝了!”
在她这儿,夜消费的密码从不在“白天便宜几毛”,而在“这口独一份的鲜”。有回为了尝口海底捞的深夜芒椰小丸子,她拉着室友熬到晚上9点才出门。“白天吃饭像赶场子,夜里才敢慢慢嚼、慢慢聊——这才叫过日子。”
在珂珂看来,为了限定款熬夜,不如为好心情买单。能让人暂时抛开闹钟和日程表的,才是真正的享受。
“上周跟同事扎进午夜火锅店,平时板着脸的组长,居然讲起了冷笑话。”00后职场新人姜琦的这个发现,道破了夜经济的妙处:白天那些隔着工牌的距离,到了夜里,全被轻松氛围融没了。
白天的工作餐时间,大家手机里刷的还是工作群;到了夜里那几小时,手机一静音,有人聊大学糗事,有人吐槽租房糟心。“脱了工牌,谁不是个普通人?夜里这股魔力,真说不清道不明。”
夜经济的热闹,不止在餐桌。各地也没闲着,纷纷亮出自家绝活。
主理人经济成了夜场的新招式。北京朝阳公园有家甜品快闪店,38℃高温加蚊子嗡嗡叫,愣是挡不住人潮。合伙人说,每周五到周日都有演唱活动——有吃有喝有歌听。
90后小薇带着刚考完高考的妹妹来北京打卡,头一站就直奔这里。比起抢不到的演唱会门票,一杯冰果汁、一份甜品,配着5小时的“超长演唱会”,再加上席间听到的各种故事,正应了这里的宣传语:“浪漫年纪,不许活得无趣。”
夜晚的浪漫,不止于此。近四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捣鼓出了夜游演出、室内休闲、户外娱乐这些新花样;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博物馆,暑期也敞开大门做夜游。深圳更绝,把低空经济搬进了夜场——无人机编队在夜空跳“集体舞”,载着游客的直升机成了城市夜景的一部分。
张萌就撞见回大场面:端午节跟父母去商场吃饭,突然看到江边飞起一群无人机。她记得清楚,路过的行人几乎全停下脚步,仰着脖子看——那编队一会儿变拱宸桥,一会儿变西湖景,很惊艳。
如今的夜江湖,早不局限于传统景区那点地盘。夜跑的、夜骑的、扎进夜市的……烟火气够足的美食夜市、有主题的市集、藏着文艺范儿的街区,都在等着年轻人来“打卡”。
责编:周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