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郭志强
0元茶百道、2.8元绝味鸭脖、6.28元袁记云饺……日前,因为外卖平台掀起新一轮补贴大战,众多网友在社交平台狂晒外卖“薅羊毛”战绩,“爆单”也成为不少骑手的日常。
但热闹背后,却暗藏隐忧:动辄数百亿的高额补贴,到底从何而来?羊毛出在羊身上,已有不少商家向记者反映,有平台将补贴成本转嫁给餐饮商家,商家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一个20多块钱的外卖,配送费要出4块钱,有时候外卖平台还要搞活动,比如每满20减1元,每满30元减2元,这些钱都要我们商家出。算下来,一单的利润少得可怜。”谈起入驻外卖平台的成本,某快餐店老板冯飞一顿吐槽。
不只冯飞,多个餐饮商家都向记者提及,认为外卖平台的扣点太高,很多时候是赔本赚吆喝。
以一单30元美团外卖为例,骑手配送费8元,商家和消费者各出一半;美团抽8个点,即佣金2.4元。这单外卖扣除6.4元费用后,商家到手23.6元。
在外卖平台看来,“扣点”很合理。“美团外卖实际商户佣金为6%~8%。”这是2024年12月底美团在官网给出的数据。饿了么的佣金比例跟美团差不多,而京东为入局外卖领域,把佣金压到了5%。
但这佣金额度锚定的是每单成交价,成交价高,佣金就高,这就跟房地产行业的中介费一样,与房屋成交价正相关。实际上,无论是30元单还是300元单,对平台来说,每单的交易成本是固定的,订单价越高,平台利润越高,但这也意味着商家要支付更多佣金。
这也让不少餐饮商家感到不爽,他们认为平台扣点太高,侵蚀了利润。
而且,一单外卖背后的成本结构远比佣金比例、价格补贴复杂得多,涉及商家运营、物流配送、用户体验等多个方面。
比如,投流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成本开支。所谓投流,可以理解为餐饮商家从外卖平台买流量,让自己的店铺有更多机会“露脸”。商家入驻美团就得投流给美团,入驻大众点评就得投流给大众点评。如果不花钱投流,消费者根本刷不到你的门店。
一位餐饮商家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一次6000块钱的投流费用,只能用50天不到,平均每天100多块钱的投流费,这对小本买卖的餐饮店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成本开支。
也有商家提到了屡禁不止的“幽灵外卖”,这类隐匿于非商业空间、租借执照营业的“三无店铺”,同样在侵蚀正规餐饮商家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
最近,为抢占即时零售市场,美团、饿了么、京东等平台掀起两轮外卖补贴大战,热闹背后,不少中小商户却对着后台激增的订单发愁:忙到飞起却没赚多少,纯属“为平台打工”。连成本都可能压不住的“3.9元一杯奶茶”“2.9元一个汉堡套餐”,也让人担心补贴大战会变成行业“新内卷”。
如今,“反内卷”已成为社会上下共识,众多行业企业也开始积极行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正在推动外卖平台“公平有序竞争”。这既是纠偏,也是规范。
采访中,不少餐饮商家也呼吁,外卖平台要跳出单纯“做生意”的思维,多点守护食品安全和平台信誉的公心,不能一味讨好用户,把成本压力单方面转到商家头上。如果外卖餐饮业利润太薄,只能逼着商家从菜品份量、质量上动歪心思。长久以往,必然危及食品安全。
对外卖平台来说,追求市场占有率无可厚非,但若只是简单粗暴砸巨额补贴,甚至将补贴成本转嫁给餐饮商家,肯定无法持续。外卖平台是供需对接中介,可以抽取一定佣金,但要经过科学测算,给商家、骑手留足合理的利润。
外卖行业事关民生,不能陷入逐底竞争的内卷漩涡。只有平台、消费者、商家、骑手多方共赢,才能实现行业健康发展,更好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就这点来说,外卖平台不能唯利是从,还应站位更高。
责编:郭霁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