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崔晓萌 郑扬波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人刷到过“7天甩肉10斤”的速成教程。
当“奶茶续命”的日常撞上“自律即自由”的口号,当代青年硬是把瘦身这事,折腾成了消费市场新赛道——从云健身到轻食外卖,从健身房的花式年卡到居家健身神器, “瘦身经济”成为新消费版图上一个亮眼的存在。
打开小红书或抖音,总能不经意间就刷到年轻人的“减肥特种兵”日记:这边博主介绍“水泥封嘴”套餐,那边达人甩出30天不重样的能量碗食谱……
在美容行业工作的小花坦言,996的工作节奏让她只能选择“不健身、不节食”的吃瘦法,“毕竟坐在办公室一整天,实在没精力去健身房。”
本刊记者 崔晓萌 摄
而有时间去健身房的年轻人,正经受各类花式营销——普拉提、尊巴、搏击操轮番上阵,健身房把传统健身玩出花样。北京国贸一家健身房在社交平台推出阶梯式健身卡——体验卡、日卡、周卡、月卡按需选择,甚至有“7天3节私教课”的灵活套餐。
健身房经理透露,这类产品吸引了大量年轻上班族,“中午抽空来锻炼的人最多,新手循序渐进很重要,一周三次的频率既能激活肌肉,按周购买也让消费没负担。”
有消费者算过账:90多元办的周卡,就算健身房跑路也只损失60多元。这种“低风险试错”模式,正对年轻人的消费胃口。
本刊记者 郑扬波 摄
居家健身党同样不甘落后。瘦腿神器、健腹板、瑜伽垫成了新晋“宅家三件套”,某平台一款瘦腿神器销量直破10万+。
这种“足不出户就能瘦身”的消费逻辑,既契合年轻人的时间管理需求,也暗合了“轻量级投入”的消费心理——不必动辄上千办年卡,百元内的健身小器械就能开启瘦身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这届年轻人减肥越来越讲究科学门道。山西某三甲医院专门开设减重科室,医生观察到:“现在的年轻人更看重安全和专业性,会主动咨询减重方案和科学食谱。”
线上药房也嗅到商机,控糖减重专区里,运动健身饮料、酵素饮、蛋白棒整齐陈列,益生菌、膳食纤维等辅助产品更是打出“让吃不再是负担”的口号。
这种对专业性的追求,正推动瘦身消费从盲目跟风转向理性选择。
“管住嘴,迈开腿”的座右铭里,“管住嘴”的环节正被轻食重新定义。各大商圈的轻食店、果蔬饮品店如雨后春笋,鸡胸肉、三文鱼搭配杂粮饭的套餐,不仅颜值在线,热量计算也精准到卡。
某轻食店员工透露,工作日中午仅外卖订单就超百份,周末更有不少年轻人来吃“健康社交餐”。
本刊记者 崔晓萌 摄
90后白领小陈和丈夫把工作餐换成轻食,“400大卡的热量控制很放心,一个多月我瘦了6斤,老公掉了近10斤。”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轻食”相关企业约3.1万家,41%成立于近3年内。2024年新增注册企业超4000家,2025年以来已新增超1000家。
这组数据背后,是轻食从小众选择变为日常消费的缩影,也印证着年轻人对健康饮食的追求正转化为市场活力。
年轻人的消费选择里藏着观念的深层变革:他们不再迷信“A4腰”“纸片人”的畸形审美,而是追求“吃得健康、动得科学”的自适生活。
责编:周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