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戚彧——皈元是艺术生命的涅槃

【溯源】戚彧——皈元是艺术生命的涅槃

p57

戚彧,1969年生,祖籍江西。1991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集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北京香山美术馆馆长。

p59 戚彧作品之一《相态》

戚彧作品之一《相态》

陶瓷,是有着千年艺术魅力和天人之道的文明载体。作为传统工艺和人文气度的彰显之器,更是一种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征的艺术介质。戚彧的“皈元”系列作品,将中国传统的祭红瓷釉与朱砂这种材料语言从其原有语系中解构后,再以架上的形式语汇重新构境,使得作品的工艺性文本特征被其绘画性所置换,这种复归于物性介质本体的非传统绘画材料的创作,体现了作品在多样化的艺术语汇中探寻瓷艺的纯粹性。那些残而整、碎而全的大简若繁之境所呈现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既拓展了现代陶瓷艺术的表现力,又连通了中国当代艺术寻根的历史文脉,同时也简洁清晰地表达了“戚彧在故戚彧思”的皈元精神。

对戚彧而言,任何艺术语言都不是一种凝固的思想表达,也不局限于某种定型的存在方式或目标对象。选择陶瓷介质作为“皈元”的载体,也是转借这一广为世人熟识的典型元素,以此重构自己时代应有的陶瓷视觉新范式。

戚彧认为只有从陶瓷的母体文本特征中脱离出来,并跳出传统陶瓷造型的语言框架,才能体现陶瓷这一自体脱离实用功效后独立自足的精神存在,才能呈现出陶瓷本色中那原初自由自在的性状。这样,“瓷符”就是引导戚彧去探索的媒介。《元界之天青》作品,戚彧将天青釉从陶瓷器用和型制母体中蜕变出来,成为一种独立自存的文本形态,使天青釉这一宋代以来就具有文人士大夫气质的符号获得了当下视觉语境的重新诠释。

在很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和陶瓷残片的静心对语,触动了自己内心沉淀多时的各种思考和情感的迸发。正是残瓷不确定性和整合后所涌现的视觉自由度,就使得“皈元”作品自然而然地拥有了艺术的形式意味,尤其是残片的不完整性与上下文关系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玄机,使泥、釉经火的洗礼后而变得神秘有趣。在当下多样化的艺术思潮中,瓷符语汇的独有机制使“皈元”更接近于“意义”的表达,于是乎戚彧也可以更加自由自在地徜徉于历史传统和当下观念之间的语境转换。

“皈元”系列作品中画面的这种破碎和不稳定性,获得了视觉经验上的空间感受,也同时反映出了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性互存关系,其间并没有恒常的存在,恰如佛之所言:“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在对视觉形式与内涵表达的意象化探索过程中,戚彧正是借助于陶瓷这种特殊的载体,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对抗后的平衡性和物象重生的不确定性,又在不确定的均衡态下最终达到宁静平和的状态。

p60 戚彧作品之二《皈元》

戚彧作品之二《皈元》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