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皖北】“四化”同步助推产业结构升级

【今日皖北】专访安徽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

“四化”同步助推产业结构升级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吴晓光| 安徽报道

p38

城市是国民经济的重心,也是区域经济的中心。城市化则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但是,在皖北的6个市中,阜阳、亳州等市是近10年来从原来的地区改制而来的,城市基础设施相当薄弱,工业化水平很低;蚌埠、马鞍山、淮南、淮北等其他城市,尽管经过几十年建设,城市得到了很大发展,但由于经济转轨进程缓慢,城市经济总量小,功能不全,辐射力弱,带动力不强,起不到应有的先导作用。

皖北地区市级行政中心经济功能差距明显,与东部地区城市差距明显。中心城市如何带动皖北经济振兴,安徽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给我们做了详细解答。

区域协调联动、竞逐格局正在形成

《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年底,皖北办常设机构的组建对于统筹协调皖北地区发展来说是一个大好事,大家都很关心,这样一个机构主要职能是什么,从哪些方面来促进皖北地区发展,下一步还会有哪些举措加快皖北地区发展?

张韶春:安徽区域特色鲜明,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性突出。针对这一省情,省委、省政府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推进皖江、皖北等重点区域发展,区域协调联动、竞相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皖北地区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这一地区煤炭等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华东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粮食主产区。

目前,皖北地区一方面面临工业基础薄弱、城镇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另一方面也具有区位优良、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因此,皖北地区既是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所在,也是培育我省经济增长极的希望所在。皖北兴,则全省兴,没有皖北的崛起,就没有全省的崛起。可以说,皖北振兴事关安徽的加快崛起和全面实现小康进程。

《中国经济周刊》:作为推动皖北振兴的一个重要内容,安徽已经合作共建了多个皖北现代产业园。合作共建园区是一项新的合作模式,最初为什么会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园,目前实施情况怎么样?

张韶春: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园区是省委、省政府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为了更好地搭建皖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平台。

截至目前,仅落户皖北3+4现代产业园区的皖江地区投资项目就达64个,实现投资75.2亿元。皖北地区的快速发展,也为全省作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是对全省经济支撑作用明显提升。“十二五”前三年皖北六市年均增幅与全省差距仅0.2个百分点,比“十一五”缩小了0.8个百分点;2013年,皖北六市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28.1%,比“十一五”末提高2.2个百分点。

其次,促进了全省综合实力的快速增强。“十二五”前三年皖北六市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4%,增幅高于全省3.7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21.9%提高到2013年的24%。

第三,巩固了全省农业基础地位。2013年,皖北地区粮食总产占全省64%,为实现全省粮食“十一连丰”发挥重要作用;农业现代化引领作用明显,农村土地流转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拥有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26个,占全省40%以上。

“十一五”前三年,皖北地区投资、消费和外贸进出口年均分别增长24.8%、16%、46%,分别高于全省9.4、0.1、23个百分点,需求动力比较旺盛,对全省贡献作用明显。同时,拓展了我省新的发展空间。皖北地区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省内优势产业加快扩张、优势企业拓展市场、优势资本投资见效提供了新的空间。

p39-阜阳泉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鸟瞰

阜阳泉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鸟瞰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中国经济周刊》:我们看到今年两会当中,也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改善民生的问题。想问一下您在这方面是如何设想的?

张韶春:面对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形势、新环境,皖北地区要坚持“四化”同步,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工作中,应突出抓好几个方面:

必须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内在活力和动力;要坚持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自主创新,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充分释放人口红利;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要推进开放合作,深度参与区域分工,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提升外向型经济水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