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明:自信者多助

p40

从一个不懂英语的宅男变身为叱咤美国职场的精英,他靠努力获得能力,因能力而赢得帮助,也因此树立强大的自信。他说:“无论做任何事情,全力投入是必须的,但如果没有自信,只是埋头苦干,进步会很慢。”他本可在美国大展拳脚,但因为家族责任毅然回国。父亲打下的基业,他会全力坚守,这是他对父辈的信,也是父亲多年打拼,传授给儿子最精髓的奥义。

邹锡兰 闫蕊 卢美好 | 佛山报道

他曾经用一个“宅”字来评价自己。闲暇时,他会躲在家里看电影,把玩他心爱的电子产品。可国外11年的生活,使他从最初不懂英语而无奈,转变为拥有强大磁场的优等生,完成了从不自信到自信的蜕变。如今,身为广东科明达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广东民营企业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首届会长,而立之年的张敏明更加成熟、自信。

人们会向有能力的人靠拢

张敏明在广东佛山西樵长大,父亲张旋鉴在村子里帮别人建房子赚钱。读小学的时候,家里买了一辆车,父亲偶尔会送他和妹妹上学。对此,张敏明却提出了“抗议”。他希望父亲把车停远一点,自己走路过去坐。“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另类,上学还要让父母接送。”

读高一的时候,父亲让张敏明去美国读书。当时的他基本上不怎么会说英语,只会说一些“hello”、“how are you”一些最简单的短语。尽管当时有担忧,但是他在心里盘算着,美国学校也总会有中国学生,大不了就跟中国学生多多交往就好了。

但到了美国,张敏明才发现,事情完全不是他想的那样。

为了在短时间内提升张敏明的英语,父亲将他送到了一所白人学校,“整个学校没有一个中国人”。由于沟通的障碍,他一开始在学校无法交到朋友。每到课间,看着同学们在一起说说笑笑,他想参与进去,但无法表达,只能坐在座位上发呆。吃饭的时候,也只能坐在角落里自己一个人。就这样几乎被“遗忘”的生活过了半年之后,他觉得这样下去不行,自己不能将生活变成灰白色,他必须做出改变,走出困境。

张敏明开始发奋读书。渐渐的,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显现出来,“几乎每次考试都拿100分”。这让他至今颇为得意。靠着自己的一股韧劲,他在班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随后,越来越多的同学向他请教功课,同学也会在他最薄弱的历史学科上给予他帮助,这渐渐打破了他交流的“僵局”。他逐渐融入了这个他曾经游离在外的群体,变得自信起来。

“凡事都得靠自己,只有自己有能力,人们会慢慢向你靠拢。”秉持着这个信念,张敏明自信地迎接生活。

永远是涨工资最快的一个

远在异国的张敏明并不知道,父亲已经将公司做大做强。为了体恤父母赚钱的辛苦,17岁的他将自己的课余时间排满了兼职工作,用劳动赚取生活费。每天上午8点到下午2点45分是上课的时间,下课铃打响之后,他就坐大巴去纽约,然后转地铁,一个多小时后,到达唐人街,开始在小卖部上班。晚上12点下班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哈欠连天的他坐车回家。“我现在还记得我第一份工作是一天40美元。”

通过打工,他的英语越来越好。很多外国人去商店买烟,他关于香烟啤酒一类的单词也因此学得最快,直到现在,他还能将所有香烟的名字用英语说出来。后来他又做过饭店的啤酒送货员。推着码得比自己还高的啤酒走在大街上,他偶尔也会感到难过,“现在想起来,那种难以形容的感觉是一种心酸吧。”

在国外读书的9年里,他自己一直都靠自己打工赚钱,做过十几个工种,从来没有向父母拿过生活费。

硕士毕业之后,张敏明开始在当地找工作,第一个面试是一家电子邮件营销公司。当面试官问完问题后,他向面试官表达了自己对这份工作的渴求。“那个时候我自信心很强,学习能力也很强,只要愿意教我,我保证学的好。我当时就说,你招了我,在三年之内,如果我没有提升,或者你们不认可我的话,我自己提出辞职。”正是靠着当时的自信,他赢得了这份工作。

刚进入公司的时候,他十分积极主动地找事做,询问同事有没有什么可以帮忙的,想尽办法让自己的价值得到提升。“这是一种对工作的态度,做什么事情要做好它。”当时,他的上司对一些电脑的编程不太懂,他就主动找到上司,凭着自己的计算机知识,帮她解决了问题,上司对他倍加欣赏,在他工作一年多的时候就给他涨工资。

张敏明打趣道,在国外工作时,他永远是涨工资最快的一个。后来,他所在的公司被收购,他顺利升职为客户营销经理。这时,他进入公司只有一年半。

张敏明因此明白,无论做任何事情,全力投入是必须的,但如果没有自信,只是埋头苦干,进步会很慢。

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进

就在事业稳步上升的时候,张敏明作出了一个决定:回国打理家族企业,和父亲并肩作战。但在内心深处,张敏明坦言,如果不是背负家族企业的发展重任,已经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他并不会选择回国。

2008年,张敏明进入科明达集团,从基层采购员做起。一年后,晋升为搅拌浆系统的总经理,2011年,他开始全面接手公司运作。

海外留学的经历使得张敏明养成了说话直爽、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他发现公司没有系统的电子邮件运营,大大降低了办公效率。他立马向公司提出方案,在科明达推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电子邮件系统。

电子邮件系统节约了时间和成本,这使张敏明颇为得意。不过没过多久,他就“捅了篓子”。

科明达以混凝土发家,在张敏明看来,混凝土现在是一种新兴产业,然而它的管理却如同大排档一样,没有规范的章法。抱着一颗雄心的张敏明决定将管理模式标准化。

“那个时候我很有信心,也很急着去推动标准化,也没有具体的方案,只是有这么一个概念。”张敏明请来一家公司做方案,然后对员工进行培训,做标识。但是,他很快发现这与他当初预期的效果相去甚远。公司除了多了一些标识,完全没有标准化带来的“气息”,不见成效。张敏明有些着急了,他让公司加大培训的力度,结果仍是收效甚微,花了五六十万没什么效果,这给了张敏明一个大大的打击。

浪费了人力,浪费了时间,浪费了钱。他十分“没面子”地在会议上汇报了这个项目。“做错了就是做错了,要担起责任,是一个教训啊。”张敏明回忆说。

“跌倒了就得爬起来继续前进,做事必须得做得出实事,做得好,人家才会认可你,这个是必须的。”张敏明认真总结教训。

背负家族的生死存亡

目前,科明达涉及房地产、混凝土、融资担保、建筑公司、科技公司等多个行业,这与张敏明接手科明达以后提出的“持续创业”的发展战略是一脉相承的。

在张敏明看来,企业的发展就像人的发展,要靠自身的能力“说话”。“我们不能去改变这个社会,那我们只能去适应这个社会。”

为保持企业发展活力,张敏明提出要为企业“换血”,辞退老员工,招入年轻人。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有怨言,他没有去辩解,也没有停止步伐。“很多老员工对我有意见的,但没办法,企业发展的缺陷就像人的缺点一样,要去改变的。”张敏明认真地说。

他总结自己的发展策略,就是做企业是要跟着市场的走向走,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管理架构,管理模式。“我们不会将某一个行业长期做下去,我们会考虑我们在这个行业能不能比别人更加具有竞争力。人家做得比我们好的,比我们绝的,我们就放弃,去转型。这样的话我们就能找一个新增点去弥补。”张敏明将它称为“灵活的策略”。

张敏明必须在巨大的压力下保持这样的灵活。

有时候一周七天,他七天都在接待客户,忙的没日没夜的。他称自己已经习惯了工作状态,“有时候放假在家,会觉得整个人很空,我还好怀念上班的日子呢。”

回国四年,张敏明从基层做到了总裁。然而对他来说,科明达总裁的位置不是风光,而是巨大的压力和责任。在他看来,这个位置,意味着背起了整个企业。一个决定,无论大小,都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我有时候会忍不住想,假如有一天,我的企业倒闭了该怎么办,我都很害怕去看待这些东西。”张敏明流露出一丝丝无奈。

四年前,他本可以选择留在美国过着轻松的上班族的生活,但是他却毅然放弃这一切,回到国内,从零开始,过着忙碌、压力大的生活。但无论多么辛苦,父亲打下的基业,他都会拼尽全力守护,他坦言自己目前的目标是将科明达做成上市公司,这是他和父亲共同的梦想。

p43

张敏明眼中的父辈:

做企业守护的就是诚信

在张敏明眼中,父亲张旋鉴“是一个很有前瞻性的人,我从小到大都受到老爸思维的影响。”

张旋鉴学历不高,小学六年级毕业后,在河里洗砖头,帮附近的村民建房子过活。父亲建房子有个特点,就是从来不跟人家谈价格,先把房子做起来。人家说多少钱就多少钱,穷一点的村民就少给点,给他多少钱都觉得没问题。后来,张旋鉴又卖过钢筋,卖过水泥,卖过纺织原料。

“我爸辛苦辛苦做了这么多年的企业,守护的就是诚信。”张敏明说,自己一开始接手公司的时候,对那些供应商的货款能拖就拖,能压就压。为这个事情,父亲骂了他一顿。在父亲的原则里,你承诺了人家什么的,你一定要做到位,你有困难的可以跟人家说,但是不能故意拖。

张敏明回忆,从小到大,父亲其实并没有手把手的教过他什么。父亲会放权。尽管张敏明的决策可能不是百分百的正确,但是只要不是犯大错的话,父亲会允许他犯小错。让他自己学习,学会决策。给他一个自我培养的平台。

最让张敏明敬佩的是,父亲还认真读了MBA。“他一直在学习,从来没有停过。”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