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互联网金融监管需要用互联网思维

马年春节刚过,余额宝便打了个“喷嚏”——原本每天早上准时公布的收益情况,意外显示为“暂无收益”。对于这次意外,支付宝方面立即作出澄清:因为用户增长出现高峰,派发收益的文件大小超出了系统阀值,导致显示延后。

虽然仅仅是个“喷嚏”,但这不得不让人担心,体格迅猛长大的余额宝们是否还有更严重的病症?以理财产品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信息量大、发展快,这些也决定了其风险性更大,因为其中的信息不对称,融资渠道、借款渠道不直接等等,与民间金融问题类似,互联网金融也容易发生系统性风险。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CN)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交易规模达到18.5万亿,同比增长52.3%。2013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突破1.2万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707%。如此迅猛的增长,必然带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争抢客户资源的同时,也会因急功近利而暴露出在技术、产品、监管等方面的多重问题。

仔细审视这些互联网理财产品就会发现,除了提供快捷的服务外,正是针对和迎合了中小投资者缺乏理财专业知识的投机心态。过度宣传,甚至不注明关键信息,在缺乏法律条款约束的创新业务中,大打擦边球——这些现象还将长期存在,也使得其中风险暗涌。从商业利益出发的创新产品,带着逐利目的的创新,必然会触及公共利益。

伴随着诸多担心和疑问,春节过后,舆论首先掀起了一波质疑互联网金融的热潮,比如钮文新就抛出余额宝“吸血鬼论”。

3月中旬,央行开始强势出手,并体现出绝对的话语权—— 3月11日,央行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手机支付业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并征求意见。3月14日,央行又下发紧急文件《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等业务意见的函》,叫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同时叫停的还有条码(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

若《办法》最终通过并实施,网络理财的扩张将被套上紧箍咒。同时,网购市场将受到限制,在限制第三方支付的同时,也会对网络经济市场,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做出限制。虽然其效果有待观望,但这至少在切断支付风险源头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不同利益阵营的博弈。基于互联网的金融创新产品已对许多传统行业产生了全方位的冲击与挑战。去年以来,以“余额宝”、“理财通”为首的互联网理财,以其庞大、迅速的资金吸收力,撼动着整个银行理财市场。而二维码支付方式,实质是用线上支付来做线下收单业务,央行或是预见到银行客户、资金转移,数据的流失,其态度将影响信用卡市场以及线下支付市场中不同利益阵营的格局。

虽然互联网金融在模式、产品和技术应用层出不穷,令市场和消费者眼花缭乱,严重冲击着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领域。但事实上,无论是传统金融亦或是互联网金融,其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

就如互联网金融逃不出金融的本质一样,对于其监管,也应有更多的互联网思维。在监管中,应注重鼓励创新与风险防控并重的态度。毕竟,无论是“暂停”还是“叫停”,从长远来看,互联网金融都将长期存在,而传统金融机构也将借助互联网拓展、创新自己的业务,并因此而提升服务质量。对于目前定位为传统银行或者互联网公司来说,这都将成为一种长期的发展,这种趋势,并不会因为叫停、暂停一项业务,或者发放牌照等行政门槛提高而有所改变。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