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新农村建设

 

2009年以来,临城县通过城乡联合、组织联建、资源共享等措施,整合县乡村资源,加强基层党建,在全县220个行政村建立“三农”工作站,组织各级干部驻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把工作做到群众家里去,做到群众的心坎上,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组织保证。《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河北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在重要版面对临城县“三农”工作站的做法进行了宣传报道。

一、工作网络全覆盖,打造服务群众“主平台”

针对当前农民群众组织松散化、需求多样化、管理弱化的实际,县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顺应新形势需要,着眼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服务基层发展,村村设立“三农”工作站,建立起覆盖全县的服务群众工作网络。

(一)一村建一站,整合资源助“三农”。按照“党政机关包弱村、经济部门包穷村、政法部门包乱村、农技部门包种养专业村”的原则,村村设立工作站。人数少、职能单一的县直单位分包1个村,综合部门分包2—3个村,乡镇干部分包其余村。每个工作站安排2—3名政策水平高、责任心强、服务能力强的“一高两强”型干部驻站。同时,整合全县人力资源,把县级干部、人大代表、农村党员、农村能人等编组入站。通过村村建站,550多名机关干部投身驻村工作,约占全县干部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三农”工作力量得到空前加强。

(二)明确职责,围绕发展搞服务。工作站是服务机构,其主要职责是“五抓五推”,即以规范农村党务村务为抓手,推进民主治村;以壮大经济合作组织为抓手,推进产业富村;以创新组织设置方式,推进党建强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抓手,推进环境安村;以完善村民文化设施为抓手,推进文化兴村。主要职责是做好四方面的工作:推动经济发展方面,为群众致富提供全面服务,帮助各村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村庄编制或整治规划,并引导新上一批“短、平、快”项目,带动家庭创业。察民情、解民意方面,定期进行社情民意调查,细致掌握村情村貌、经济现状、特色产业等情况,撰写高质量调研报告,为县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全面摸排纠纷点、矛盾点、隐患点、敏感点,关口前移,做好工作预警;加强矛盾排查化解工作,使问题基本消除在萌芽状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方面,为农村公益事业办一批实事,对干部群众进行一次理论或实用技术培训,帮扶一户困难党员或群众,推行一个群众事项代办制度。

(三)科学管理,逐级明责促规范。为保证工作顺利开展,临城县委成立“三农”工作站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县各站的组织、协调、推进和督导工作。实行县乡逐级负责制,领导小组对工作站进行统一管理,负责驻站人员的选派、培训、考核等。乡镇党委负责本区域各站工作人员的日常管理,建立台账,实施目标监控,跟踪工作落实。同时,包乡包村县级干部每周至少抽出两天时间深入基层指导工作,协调各工作站解决突出问题。

 

  二、沉入基层接地气,搭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连心桥”

针对部分机关干部“出家门进校门、出校门进机关”的实际,临城县委从县直单位选派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干部进驻工作站,到农村一线经风雨、见世面、练真功,驻站干部走进基层融入群众,多了乡土气,增进了与农民群众之间的感情。

(一)干部往村里跑。临城县委规定,每周二、周五为固定驻村日,其余时间根据群众需求随时入站。每到周二、周五,全县550余名干部走出机关,吃住在村,与群众面对面、心交心,说农家话、办农家事,坚持做到“五必到”:发生突发事件必须到场;有上访事件必须到户协助解决;村里重要建设项目必须到场;召开党员大会、“两委”会、村民代表会必须到场;特殊敏感日和敏感期必须到村开展工作。建站以来,周二、周五逐渐成为驻站干部的自觉行动和“法定工作日”,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二)干部串农家门。干部驻村不是在办公室坐等群众上门,而是挨家挨户嘘寒问暖,拉家常、摸实情。走访中,因户制宜、区别对待,坚持做到“五必访”:访贫困户问衣食冷暖,为他们找脱贫路子;访温饱户问发展思路,帮他们富裕;访小康户问致富经验,促他们思源思进;访信访户问事情原委,为他们解结顺气;访老干部问兴村良策,请他们献计献策。驻村干部把工作队员的职务、联系电话、驻村时间等信息制作成“干群连心卡”,利用进村入户走访的机会把卡片发放给群众,最大限度方便群众与工作站沟通。每个工作日走访群众20户以上,每年走访村所有农户两遍以上,逐户建立民情档案,做到村情民情了然于胸。

(三)干群议农家事。驻站工作队避开白天群众工作时间,利用晚上组织召开“干群恳谈会”和“民情约谈会”,面对面与群众座谈,掌握社情民意。“干群恳谈会”每周二召开一次,由驻村干部、村干部、村民代表、老党员参加,畅所欲言,积极反映矛盾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并对问题一一梳理,明确责任人和交办时间。“民情约谈会”每月初召开一次,驻村单位“一把手”、乡镇党政正职每会必到,对上个月的驻站工作进行分析总结,围绕群众增收、家庭创业等研究下个月工作计划,对群众反映的敏感问题制定专题解决方案。今年以来,各工作站共征集到事关民生工作的意见建议2600余条,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820多件。

 

  三、干群接触零距离,建成服务基层推动发展“大篷车”

群众想的盼的,就是党员干部要抓紧办的。县委以转变干部作风为着力点,把“窗口”服务搬到农村,做到事事有人管,实现农事村办,为群众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

(一)还权于民:让群众说了算。工作站指导督促各村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听证制度,深入听取群众意见,提升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水平。工作运行中,驻站人员帮助各村研究制定村规民约,指导制定阶段目标和全年计划,建立健全村级民主组织,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形成“干部用钱村民批、村务公开村民点、村干部勤廉村民评”的工作模式,村务公开率、群众满意度分别达到100%和95.6%。

(二)共同致富: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坚持把促民增收作为最大的民心工程,千方百计推进共同富裕,推进农业产业化富民。各工作站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优质林果、高效种植、畜牧养殖三大产业,协调建立健全农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临城县发改局驻赵庄乡槐树庄“三农”工作站,积极联系绿岭公司,在该村开展了楸子嫁接优质薄皮核桃技术研究,引进20多个麻核桃新品种,注册成立了临城子龙麻核桃有限公司,开发具有较高价值的文玩核桃。审计局驻黑城乡西牟村“三农”工作站积极引导群众搞特色种植,帮助该村建成“草莓+西红柿”大棚12个,并计划发展12个“灵芝+蘑菇”大棚。目前,全县“一村一品”达到43个,带动农民7万多人。尤其是薄皮核桃产业,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优质薄皮核桃生产基地,成功协办首届中国核桃节,辐射带动全县8个乡镇1万多农户,户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加快发展工业富民,教育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百日攻坚”招商活动,服务“工业立县、项目强县”战略。临城镇北程村驻站人员与村干部、致富能人一起外出招商,引进项目13个。同时提前做好土地、水电、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主动上门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实现了项目建设和群众增收的“双赢”,群众年增收300多万元,人均增收2700元。商务局驻赵庄乡南沟村“三农”工作站帮助南沟集团石材公司办理了外贸进出口经营许可证,并拟为绿森果品公司以及整个南沟集团办理外贸进出口经营许可证,使更多的产品走出国门,进一步增加企业利润空间。通过“三农”工作站人员的务实工作和言传身教,农村基层干部运用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服务农村群众、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引导农民从一产向三产转移。发挥工作站信息灵、渠道多的优势,帮助谋划发展思路。在国家地质公园(崆山白云洞、天台山、岐山湖)、国家森林公园(蝎子沟)景区周边村,引导群众发展“渔家乐”、“农家乐”,开发邢瓷工艺品、山核桃、老粗布等特色旅游产品;在林果种植村和山区村,组织举办“鲜杏、核桃采摘节”和“红叶观赏节”,拉动农民增收。同时,整合全县培训资源,定期组织开展阳光培训,为群众提供就业和创业帮扶。旅游局驻西竖镇北沟村“三农”工作站,积极引导村民利用天台山旅游公路两侧发展薄皮核桃、中华寿桃、优质红枣等农特产品种植,规划建设农家乐,开辟了促农增收的新渠道。总工会驻赵庄乡寺台村“三农”工作站协助该村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太行山红叶观赏节”,为宣传推介蝎子沟旅游资源、打造临城旅游品牌起到了积极作用。各“三农”工作站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帮助所驻村打造支柱产业,全方位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就业新渠道,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今年共培训各类人员1.4万人次,转移劳动力6700余人,新增创业点2200多个。

 

(三)保障民生:让群众生活安定。顺应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需求,整合各站力量,优先解决民生问题。稳定安民。实行网格化管理,依托“三农”工作站编织基层维稳网,把全县划分为29个网格,组建29支服务队,整合村民巡防队,村治安民调组、警务室等基层综治维稳力量,延伸触角,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理矛盾隐患,构建起农村综治维稳“第一道防线”。政法委驻东镇镇东镇村“三农”工作站,帮助该村建立健全了民调组织,组织法律工作者讲解法律知识和信访政策,接受群众咨询150余人次,化解纠纷5起。水务局驻西竖镇西柏畅村“三农”工作站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成功化解了西柏畅与西竖村界划分矛盾,阻止了一起群体性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各“三农”工作站人员主动深入群众,了解民意民生,进一步抓好基层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积极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为维护和谐稳定的农村局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今年以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440多起,治安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21%,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民生助民。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县委、县政府在民生投入上不含糊,小财政力挺大民生,两年筹措财政性资金近亿元,实施了饮水安全、社保扩面、农村环境治理等一批民生工程,促进了农民生活“市民化”,农村环境“整洁化”。目前,已解决38个村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3150户的危房改造,修(扩)建农村公路110公里,农民参合率达到97.1%,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

(四)文化育民: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坚持文化惠民育民,依托“三农”工作站为群众提供文化美餐、精神食粮。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组织“文明乡村创建”和好儿女、好婆媳、好家庭、好邻居“四好”评选,开展“唱红歌、求新知、惠民生、树形象”系列活动120场次,参与群众4万余人次。二是推进公共服务文化产品向农村延伸,建成3D数字影院1座、群众文化广场12处、农村书屋220个,文化下乡电影播放2400多场次。三是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引导群众开发山核桃工艺品等系列产品,加强邢瓷文化、核桃文化等地方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从业人数从2009年的500人猛增至目前的3100多人。(临城县委组织部供稿)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