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绿”引领加速崛起
——临城县强力推进“生态靓县”加速转型发展

 

近年来,临城县依托资源禀赋,坚持把“生态发展、绿色崛起”作为加速县域发展的重要举措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强力实施“生态靓县”战略,大力开展“三绿”活动,调结构、促升级、转方式,全力推进经济强县,和谐临城建设跃上新台阶。

  产业“转”绿,建设实力临城

临城县地处太行山东麓,面积800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和平原分别占35%、50%和15%,特殊的地形造就了丰富的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这些都是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独特优势。同时,临城又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县,传统产业比重大、科技创新不足、环境不优等问题突出。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县委、县政府通过对资源禀赋、区位交通和发展形势的科学审视,清醒地认识到:粗放式的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必须加大对生态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开发,向绿色要效益,走生态发展之路。

做足生态农业特色。立足山场面积广阔的实际,按照“市场选择、政府推动”原则,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以薄皮核桃为代表的特色生态农业,建成无公害蔬菜示范园、小杂粮示范园、干鲜果品示范园等八大园区,优质薄皮核桃种植达15万亩;积极延伸产业链,培树绿岭、绿蕾等核桃深加工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渠道更加宽广,“绿色效益”更为丰厚。高端媒体高频率聚焦临城的生态产业发展,《人民日报》刊载了“核桃树何以能摇钱”的走基层蹲点调研文章,对临城十三年如一日发展核桃产业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中国经济周刊》以“河北临城:一个国家贫困县的出路”为题,对临城县发展薄皮核桃产业带动全县1/5人口实现脱贫致富进行专题报道。临城核桃的星星之火,点燃了太行山18县农民的致富激情,成为太行山百里百万亩薄皮核桃产业带龙头,临城县被评为“中国薄皮核桃之乡”,并成功协办首届中国核桃节。“绿岭”核桃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被评为“奥运推荐果品”、“中华名果”,“绿岭薄皮核桃种植”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顺利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验收。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作为后发地区,抓实大而好的项目就能推进大发展。临城县制定实施“由散变聚、由黑转绿、轻重并举、变粗为精”的十六字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全力打造冀南新型工业基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以庆华、新惠通为代表的矿山企业正在向资源深加工转型;鼓励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维克莱恩光电节能环保项目率先将防磁技术引入太阳能行业,填补了国内国际行业空白。突出发展低耗能、无污染、高效益项目为主的绿色园区,巨源工业园区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引进企业91家,总投资达到170亿元,税收占全县50%以上,支撑县域经济的作用凸显。

拓宽生态富民路径。“挖矿卖石头,不如游客来得多”。临城县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强化旅游富民功能,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游、农业休闲游和节庆文化游,将“绿”字号农业品牌扩展为旅游品牌。围绕“两湖”(岐山湖、子龙湖)、天台山等发展亲水娱乐项目,打造了白云洞、岐山湖等一批精品景点和绿岭万亩核桃基地、蝎子沟农家乐等农村生态旅游线路。筹划以临城山水为背景的“印象·岐山湖”实景剧,美丽的岐山湖风景区获得2012年世界旅游小姐大赛河北赛区复赛、决赛举办权。大力推进重点景区提档升级,全县AAAA级景区2家、AA级景区1家、省级以上农业观光旅游示范点6个,农家乐、渔家乐等达到120多家。2011年,接待人数、门票收入同比分别增长60%、53.3%。节假日期间,农家乐、渔家乐家家爆满,户均收入10万元以上。

 

  城乡“铺”绿,打造魅力临城

绿色、生态的城乡环境是县域发展必备的环境。临城县坚持把生态作为最大的环境,以构建“园成绿块、路成绿带、田成绿网、山成绿脉、城成绿景”的绿色城乡为目标,全面开展“铺绿”活动,突出抓好通道绿化、乡村绿化、薄皮核桃产业发展和园区、景区绿化,加大环境整治力度,让临城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更加宜居宜业。

一张绿图绘家园。临城县城是邢台市17个县市中唯一建在丘陵区的县城。该县按照“半城山水满城绿”的城乡发展格局,高起点超前谋划,聘请北京中华建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了新一轮《临城县城总体规划》,制定《临城县“小县域、大生态”建设规划》,编制实施了《“绿满临城”发展规划》,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城乡建设框架,着力打造“城在绿中,绿在城中”,四季常青、蓝天碧水、宜居宜游的绿色城乡。

城乡统筹满城绿。按照空间景区化、功能人文化的要求,统筹城乡建设,打造绿色乡村、精品县城。“县城即景区”,以建设北方丘陵特色旅游精品县城为目标,构筑水系和环城林带,深入推进圣景中央公园、南水北调景观带建设,对主要街道和重要节点进行补绿植绿,见缝插绿,建设“绿廊花区”,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坚持以城带乡,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大力植树造林,开展“人人栽活10棵树”活动,房前屋后、道路两侧、山岗荒坡多种树,提高城乡绿化水平。2012年,临城县委、县政府确定了15万亩的绿化目标,栽植树木809万株,全年新增森林覆盖率将达到12%以上,三年后全县森林覆盖率将达到60%,使临城变成“林”城、“绿”城。

创美环境生态靓。大力推进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积极开展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治理养殖业污染、推行太阳能新型能源等活动,实行部门包村包户等方式,全力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每个乡镇打造2个以上洁净示范村,建设具有田园风光的“幸福乡村”。大力整顿矿山资源开发秩序,严厉打击非法开采行为,推进水泥、煤化工等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拆除年产15万吨焦炉一座,拆除水泥机立窑14座,全力打造处处见绿、洁净蓝天的生态家园。

 

  文化“融”绿,构建幸福临城

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将绿色理念融入到人们的头脑中。培育绿色文化,以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风尚,影响行为方式,促进社会和谐。

绿色生活增活力。通过开展造林绿化、洁净示范村创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一系列活动,大力推进“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群众的生态理念、生产方式加速转变,农村环境明显改善,特别是在景点周边村,花草树木与居民住宅掩映,生态农业与山水风光交织,水电路通到户,农民过上了村干净、户整洁、人清爽的幸福温馨生活。大力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南沟村成为中国东方巨星电影电视剧拍摄基地。积极引导群众开发山核桃工艺品、文化石、老粗布、根雕等系列文化产品;加强邢瓷文化、赵云文化、南调文化等地方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从业人数从2009年的500人增至目前的3100多人。

绿色服务优环境。绿色服务是机关单位和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办事效率、工作质量等效能建设的综合反映。临城县立足于工作“提速”、服务“提升”、窗口“提效”,积极推行立即办、主动办、上门办、跟踪办、公开办的工作做法,为群众和客商开辟“绿色通道”。开展“十佳”、“两差”干部评选和“万名群众评科室”活动,正导向、树标杆、转作风,把环境建设的评判权、参与权交给群众、交给基层、交给企业,测评结果记入个人档案,作为干部使用和公务员晋级的重要依据。实行“零容忍”过错追究,切实解决作风不实、“中梗阻”以及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决不让交办的工作在窗口贻误,决不让需要办理的事项在窗口积压,决不让各种差错在窗口发生,决不让办事群众在窗口受到冷落,决不让不正之风在窗口出现,以优质高效软环境构筑起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硬支撑。

绿色文化促和谐。临城县围绕红色太行、生态文化,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文明和谐单位、村镇、家庭创建,开展“唱红歌、求新知、惠民生、树新风”、“德孝之星”评选和“善行临城”主题道德实践,争做激情自信、文明开放、热爱家乡、拼搏创业的临城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通邢台市首家县级电子图书馆,建成3D数字影院一座、群众文化广场12处、农村书屋220个、读报栏240处,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站点为依托,在全县进一步深化了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认同。(临城县委办供稿)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