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临城:八个“有”

 

有小有大

“小”指县域面积小,人口少,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划中属山区小县。“大”指“四大”:大生态。西部山区约250平方公里范围内植被茂密,生态保存完好,其中蝎子沟原始次生林,森林覆盖率达89%以上,夏季平均气温23℃,是天然氧吧、避暑胜地;岐山湖、乱木水库如两颗璀璨明珠镶嵌在中部丘陵区,“两湖”生态园区总面积4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0平方公里,周围有10万亩经济林、生态林,是集观光、度假、休闲、娱乐、会展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区;环县城绿化带长10余公里,县城区绿化率36.8%,人均公共绿地15.5平方米,绿在城中,城在绿中。全县森林覆盖率30.5%。大园区。城东工业园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未利用地2.5万亩,基础设施完善,是河北省重点培育的产业集聚区。园区的发展定位是打造生态型循环经济示范区,总体发展布局为“一核、四轴、五区”。“一核”是为工业园区配套的公共核心区;“四轴”是四条主轴公路,均为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五区”是五个不同产业区,分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区、现代制造产业区、特种建材产业区、食品医药产业区、化工产业区。大县城。县城依山而建,随地势起伏错落,是生态、宜居、宜业的精品旅游山城,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2万人,正在打造覆盖“两镇一区”40平方公里的大县城。先后荣获省级卫生城、河北省人居环境奖等称号。大产业。一产突出发展薄皮核桃产业,已发展到15万亩,是“中国薄皮核桃产业龙头县”,是中国最大的薄皮核桃产业基地。二产突出打造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煤化工和高新技术“3+1”主导产业,实现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8.5%。三产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着力打造冀南生态旅游名县,有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核桃之乡、中国板岩之乡等七大“国字号”品牌,被誉为七“国”临城。

有穷有富

“穷”指临城属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偏低,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水平。“富”指临城资源丰富,物产富饶。特色农业资源:宜林山场面积76万亩,盛产薄皮核桃、苹果、板栗、柿子等各种干鲜果品,年产量1000万公斤。旅游资源:临城崆山白云洞是中国北方罕见的溶洞,入选“中国十大奇洞”;丹霞地貌特色的天台山,被誉为“沉积岩野外实验室”。矿产资源:煤、铁、石灰石、板岩等27种矿藏储量丰富,尤其是石灰岩储量达10亿吨,正在全力建设年产千万吨水泥熟料基地。水资源:拥有大、中、小型水库20座,常年蓄水量9000万立方米,而且地下水储量丰富,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在县境长27公里。未利用地资源:全县未利用地面积45万亩,集中连片,适宜进行项目建设,聚集产业。

 

有长有短

在地域形状上,东西长、南北短。东西最长为49.5公里,南北最宽为26公里。在道路建设上,通车里程长,出行时间短。全县通车里程631公里,公路密度79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通客车;经京珠高速、107国道到北京、天津、郑州、太原仅用3个小时,到省会石家庄1个小时,2010年7月红旗大街南延建成后将缩短为半个小时,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在产业发展上,二产相对较长,三产相对较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8.9%,第三产业比重相对偏低,仅为25.8%,提升的空间相对较大。

有古有新

“古”指临城是一座千年古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春秋时期就有先民居住,西汉初年置县,唐天宝元年改称临城县,已有5000年的文明史和2400多年的建县史。境内先后发现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先商文化遗址,隋唐时期的邢瓷遗址和建于宋代的普利寺塔为国保级单位。汉代这里是有名的丝绸之乡,唐宋时中国丝绸闻名世界,南以四川江津蜀锦为最,北以临城著名,故有“北国江津”之称。“新”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临城逐步打造形成了崇文尚义、包容开放、务实创新、拼搏争先的新时期临城精神,经济社会得到了全面发展和长足进步,初展魅力新城的发展活力。三年来,全县GDP年均递增14%;全部财政收入年均递增2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3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0.6%、6.4%。今后,临城县将以构筑生态临城、建设富民强县为目标,实施工业立县、项目强县、环境兴县、生态靓县、文化育县战略,推动产业由散变聚、由黑转绿、轻重并举、由粗变精,构建一城(县城)两带(城东、牛山循环经济产业带)三区(县域北部、南部、西部生态产业发展区)布局,全力打造冀南新型工业基地、生态旅游名县,大力加强和谐临城建设,强力推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