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城县提高山区土地综合效率的标本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党国英

临城县地处太行山南段东麓,全县山区、丘陵和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应该刚好分属人类居住“高度适宜地区”、“比较适宜地区”和“一般适宜地区”这三个类别。全县800万亩土地,20万人口,水资源也比较丰富。尽管人均有40亩土地可供利用,但这个县却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原因是这个县平原地区集中了60%的人口,主要生产粮食,而丘陵和山区的土地在过去没有很好体现资源价值。丘陵地区主要为片麻岩地貌,土地肥力很差,未利用土地达45万亩。山区土地森林覆盖率比较高,有很多旅游资源,但旅游业因交通瓶颈未能得到很好发展。

1998年以后,县委、县政府筹划了三件大事,分别是核桃产业链培育、工业园区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后两件事情因体制原因和交通瓶颈还没有显著成绩,第一件事情已经干得风生水起,生机盎然。这三件事情都值得讨论总结。

政府在总结过去发展扶贫项目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新的核桃产业发展思路。政府以全方位服务为宗旨,调动民间投入积极性,形成了市场引导的产业化扩张局面。政府服务的重点是抓规模、抓产业链、抓科技含量。目前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近33万亩,其中优质薄皮核桃近14万亩。进入盛产期的核桃每亩给农民带来纯收入在3000-5000元之间。目前,临城县的核桃产业在整个太行山东麓区域已经形成了发展高地,其育苗和田间管理方面的科技优势开始向全国辐射。

临城县利用劣质土地发展核桃产业在全国利用二类土地方面具有代表性。我国二类土地的经济价值已经显现。临城县的片麻岩构造带的土地土层薄,石块多,过去一直是未利用土地。在科技人员指导下,当地核桃种植者依靠在地里挖沟、回填客土的办法,解决了核桃树的栽培问题。用类似的办法,在中国很多的山区、丘陵区、干旱荒漠区已呈现大规模扩大种植核桃的趋势,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核桃种植不仅增加了植被覆盖率,改善了山区小气候,还增加了山区农民收入。

据国家林业局披露,中国核桃产量在近20年里增长了8倍,到2010年底,我国核桃种植总面积已达3600万亩,核桃坚果产量128万吨。核桃被誉为“21世纪的超级食品”,替代粮食、油料的效果极为显著。

中国核桃消费总量很大,但人均消费量仍然很低,人均核桃占有量仅为0.38公斤。随着中国居民经济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核桃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必将越来越大。核桃树气候适应性强,在我国40多亿亩二类土地上,将核桃扩大至1.5亿亩以上,使人均核桃占有量达到1.5公斤,是完全可行的。考虑到出口扩大的可能性,这个数据还嫌保守。我国仅太行山区可种植核桃的土地资源也在2000万亩以上。

临城县的未利用土地发展工业也有条件,但限于土地政策,工业进山的体制壁垒很高。根据临城县的同志介绍,在这些地区投资的经济成本并不高,只是平原地区规划了大面积的各类开发园区,它们稍有成本优势,投资者就不愿意来浅山区投资。如果政策调整到位,拿出未利用土地的1/4发展工业,保守估计可为临城县带来1000亿以上GDP,临城县人均GDP可增至50万以上,仅此一举就可以使临城县摘掉贫困县帽子,进入富裕县行列。

临城县山区的旅游资源丰富,但也因土地政策限制,带来许多困扰。可供旅游的地区至少有1万亩农村建设用地,如果盘活这些土地,认真搞好规划,允许城市资本与农民合作开发旅游业,不仅会改善农民居住环境,还可扩大就业,并可增加30—60亿GDP。

在此,建议对临城这样地区的土地,要适当放活管理办法。“增减挂钩”指标要向这类地区倾斜。对农业利用条件差的荒地,应鼓励其用于工业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统一的改革,可在这类地区率先启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