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应在引领和服务农民闯市场中大有作为
——关于临城县核桃产业化模式的思考

 

中共临城县委书记宋向党

“在引领和服务农民闯市场中,地方党委和政府完全应该、也完全能够大有作为。”这是临城县在探索薄皮核桃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深切体会。

农民增收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在于产业化。在引领和服务农民走上农业产业化道路的过程中,地方党委、政府如何让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农民与大市场对接?如何探索一条适合本地特点、真正让农民增收致富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如何让服务到位而不缺位、到位而不越位?一言以蔽之,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地方党委和政府到底应该担当什么角色?这是各地党委、政府必须面临和解决也是正在面临和解决的一大问题。

  政府在推动农业产业化

过程中存在越位和缺位两个误区

我们认为,在引领和服务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地方党委和政府往往容易陷入两个误区:一是替农民作主,直接包办。结果管不胜管,好心办了坏事,劳民伤财之后自然引得怨声载道。

很多地方,由党委、政府出面,直接动员和组织农民种果树、种蔬菜、种各种经济作物,养鸡、养羊、养貂、养海狸鼠,结果花了很大力气,要么是没有种、养成功,要么是果贱伤农、菜贱伤农、物贱伤农,最终导致失败。

第二个误区是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自由经济,地方政府对农民闯市场放弃责任,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同时也打破了原有的农村组织体系,在解放了农民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解散”了农民,农民处于一种“单干”的分散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有许多问题比如农业产业化的种植产品、养殖产业的选择,技术、资金的扶持,市场中介组织的建立和引导,市场品牌的创立和保护等,都不是一家一户农民所能解决的。

河北临城县,西邻太行,是一个山区县、农业县,也是一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基于上述思考,近年来,我们着眼于把分散的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坚持“市场选择、政府推动”,用政府的“有形之手”牵起市场的“无形之手”,强化政策鼓励、示范引导、扶持保障,壮龙头、建机制、扶农户,大力促农增收,全县半数以上农户受益,森林覆盖率提高11个百分点,走出了一条薄皮核桃产业化发展之路。

 

降低农民致富风险,推动规模发展

农业产业化离不开规模,规模发展才有规模效益。临城县丘陵、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85%,其中宜林山场面积67.8万亩,耕地面积36万亩。多年以来,县委、县政府致力于荒山开发,大力发展林果业,推动农民脱贫致富。1999年起引种薄皮核桃,近几年通过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盘活土地等举措大力推动,实现规模发展。政策扶持:发展之初,农户一次性投入多、回报期长,县委积极解决群众想干、敢干的问题,大力降低种植成本和进入风险。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支持,整合水利、开发、林业、扶贫等上级支农项目资金,平整土地、提供苗木、完善水利设施。财政出资补苗子,每株苗补贴3-5元,引导农民、企业连片开发、规模种植,百亩以上每株补贴加倍,推广套种花生等低杆作物的做法,确保了核桃树种植前期农民收入不减少。典型示范:政府选择示范户,重点予以扶持,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县乡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户算经济账,核桃种植3-5年后,进入盛果期,每亩纯收益3500元—5000元,是小麦、玉米的三倍,仅此一项,就能增收2000多元;每年县三级干部大会,县领导给种植大户、帮扶单位和个人挂红花、发奖金,提高群众发展薄皮核桃的积极性。土地流转增效益:县成立土地流转中心,抓规范、强监管,有效盘活荒岗资源,指导群众以租赁、转包、入股、置换等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带动资金、人才、技术等优质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全县面积500亩以上片区40多个,其中千亩以上23个、2000亩以上8个,昔日荒山栽满了摇钱树,全县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1.8个百分点。目前,全县优质薄皮核桃达到15万亩,成为中国最大的生产基地,被中国经济林协会评为“中国薄皮核桃之乡”,辐射带动全县8个乡镇、100多个村、10余万农民受益,点燃了太行山18县农民的致富激情。

加强组织推动,壮龙头带农户

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长远规划,既培育龙头企业,又联接好农户。科学规划:成立薄皮核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薄皮核桃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从发展模式选择、产业链延展、市场营销等层面进行了科学布局,探索破解“价贱伤农”、单个农民没有话语权等难题,保证了薄皮核桃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培植龙头:龙头企业是农民走向市场的依托,是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我们坚持政策、资金向核桃产业倾斜,创新大户联营、企业投资等多元投入机制,重点培树了绿岭、绿蕾、新惠通公司等产业龙头。积极争列省整合农业资金发展薄皮核桃试点县,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整合各类资金上亿元,帮助企业龙头做大。企业将核桃树按每50-100亩承包给农民,免费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根据果品质量和产量,付给农民劳务费,农民既赚了钱,又学到了技术。建好合作组织:把握市场需求,政府指导合作社规范发展,引导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等形式入股,成立绿康、卧龙岗等专业合作社43家,实行种植、管护、采摘、销售“四统一”,生产的果品质量能与龙头企业媲美,销售价格提高了三分之一。部分农民把土地租给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收取租金。政府坚持把对龙头企业、合作社的支持,与帮扶农户紧密挂钩,引导他们带领农户“闯市场”。以绿岭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通过优惠价供应苗木和提供无偿技术服务、以市场保护价收购农户核桃等方式,带动周边农户,形成了企业带农户的良性发展格局。2008年,国务院授予绿岭公司“国家扶贫龙头企业”称号。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农民致富本领

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动力之源。我们以技术研发、推广为重点,创新机制,调动县内外科研力量,突出生产一线,向科技要效益,为农民致富加速度。突出研发:以县政府名义成立薄皮核桃产业研发中心,协调省教育、科技部门,给企业牵线搭桥,“联姻”河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鼓励企业聘请专家对薄皮核桃产业进行科技攻关、技术指导、技术服务,选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岭”“绿早”等优质品种,研发矮化密植和绿色核桃管理技术,制定生产规程,成为全国唯一的省级核桃生产技术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县政府积极促成龙头企业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等大专院校和食品研发机构合作,采用液压冷榨技术生产天然纯净、无任何人工添加的核桃油,开发绿色健康的核桃粉、核桃乳等有机食品6大类20多种。2009年,绿岭薄皮核桃荣获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标准管理:依托绿岭这一产业化龙头研发先进技术,制定种植管理标准化规程,从平整土地、挖坑换土、优种选育、栽植浇水、修剪施肥、防病治虫、收获晾晒等环节,严格按照专业技术标准组织生产,从种植到收获的操作和施肥治虫等全过程有记录、可追溯。“绿岭薄皮核桃种植”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已经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验收。临城薄皮核桃2004年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005年被评为“中华名果”,2007年被选为“奥运推荐果品”,2009年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2011年被国家工商管理总局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今年“绿岭”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科技推广:积极推行果(核桃)—草(苜蓿)—禽(柴鸡)—沼(沼气、沼液)“四位一体”立体能源生态模式,林间种草,草中养鸡,鸡粪入沼气池,沼液沼渣还田,生态循环链条既维护了生态环境平衡,又创造了更好的经济效益。加快乡村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发挥绿岭等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引进改良小管出流节水灌溉等技术,编印优质薄皮核桃丰产栽培技术操作规程,政府组织、企业主办,采取集中授课、基地观摩、现场指导等形式,对种植户进行专业培训,使先进适用的管理技术得以推广普及,造福于民。

延伸产业链,推动农民持续增收

农业产业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粗延长产业链条。我们按照市场规律,发挥标准化规模种植的优势,突出抓精深加工、市场营销、核桃文化,打造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模式,不断提升综合效益。以深加工为主攻方向,政府帮助企业争取上级深加工生产线补助资金,并出台财政贴息办法,安排专项资金对项目贷款进行贴息;在我县省级经济开发区内,规划绿色食品产业园区,支持薄皮核桃产业化深加工项目入驻。积极帮助绿岭康维深加工项目申报成为省重点项目,享受多项优惠政策待遇,加快建设进度,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组建核桃食品技术质量检测实验室,对加工产品进行全程监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绿色健康。该项目生产精制保健油、复合蛋白饮料、核桃肽营养品、卵磷脂核桃粉等多种脑健康产品,年可加工核桃原果3万吨,年销售额20亿元,利税1.6亿元,直接带动40万农民受益,临城已成为太行山浅山丘陵区农业转型升级的龙头。绿岭智U核桃乳在首届中国核桃节产品评选中荣获金奖。

以打造交易市场为战略方向,政府制定中长期规划,在建成大型薄皮核桃深加工龙头企业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华北最大的薄皮核桃交易市场,吸引辐射太行山、燕山各市县,乃至全国的核桃到临城交易,实现“卖全国、买全国”。作为唯一观摩县,成功协办中国首届薄皮核桃节,在人民日报、人民网等高端媒体上,推介临城县薄皮核桃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极大提升了知名度。目前,临城薄皮核桃经营范围已辐射河北、山东、河南、新疆和北京、天津等12个省市、自治区。以发展核桃文化为转型方向,进一步放大核桃效应,开发文玩核桃、核桃工艺品、活性炭,推出核桃宴,以核桃带动交通、物流、餐饮等产业发展。围绕人们追寻田园风光的需求,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游、农业休闲游,让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绿岭万亩核桃基地、闫家庄、南沟等国家和省级生态观光农业旅游示范点每年吸引游客10余万人次。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