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是全局性、战略性的大事
——专访河北省副省长沈小平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郭芳

在中国,农民的增收问题仍然是当前“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的增长,但近些年来,城乡收入差距仍在进一步拉大。如何进一步加快农民收入的增长也成为了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长久以来,农业产业化,被认为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当然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河北的农业产业化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他们是如何做的?近日,河北省副省长沈小平就“如何加速推进河北的农业产业化”相关问题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的专访。

  河北加大扶持农业产业化力度

《中国经济周刊》:近年来,河北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持了持续、强劲发展的势头,到目前为止,农业产业化经营达到了什么水平?具体表现如何?

沈小平:多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始终将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带全局性、战略性的大事来抓,围绕壮大特色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服务指导,育龙头、建基地、改机制、创品牌,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4757亿元,同比增长17.1%,产业化经营率达60%,增长1.4个百分点。

具体表现为:一是龙头企业实力强。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6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6家,有中国驰名商标18个,中国名牌产品16个。二是项目建设成效大。“十一五”期间投资1939亿元,建成3119个农业产业化项目。14家世界500强和120家省外企业来我省投资建厂。三是产业集聚程度高。累计投资480多亿元,建成38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入园企业达1405家,初步形成了牛奶、小麦、肉类、食用油、葡萄酒、水果、蔬菜等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四是辐射带动农户多。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818.3万户,参与度达53.2%,户均来自产业化经营的纯收入达7743元。

《中国经济周刊》:河北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还进行了哪些成功的探索?

沈小平:我们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坚持瞄准市场需求,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健全利益机制,强化政策扶持,着力提升和打造品种、品质和品牌,力求全面增强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实力。

在壮大龙头方面,一是加强项目建设。按照“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原则,着力抓好技术更新改造项目、延伸产业链条项目和抢占市场份额项目。二是推进战略合作。抓住国内外大企业竞相扩张和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加强与世界500强、“央字号”和国家级龙头企业的合资合作。三是加快技术进步。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为重点,着力培育核心竞争优势,推进产业进档升级、产品更新换代。四是强化企业管理。围绕促进人财物合理配置、产供销有效衔接,推进企业深化改革,建立规范化管理制度。五是促进集聚发展。规划建设高标准、有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园区,由单个企业“独闯江湖”转变为产业集群的“协同作战”。

在配套推进方面,一是建设标准原料基地。着眼于解决基地建设与企业生产脱节问题,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要求,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建设原料基地。二是系紧利益联结纽带。围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作用,因地因企推广适宜联结方式,促进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三是健全生产经营机制。按照土地规模化经营、农户组织化生产、企业一体化销售思路,大力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尝试建立农产品产销联盟,探索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模式。

在服务指导方面,一是切实摆上位置。各级都成立了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加强组织协调,搞好指导服务,帮助解决问题,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宽松环境。二是搞好工作指导。围绕完善产业链条,分析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按照完善产业体系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产业需要,配套推进基地、项目和合作社建设。三是强化扶持政策。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采用补贴、贴息等形式支持龙头企业上项目。整合支农涉农资金,按照统一规划,捆绑使用,集中力量办大事,支持龙头企业引进发挥当地优势的大项目、好项目。

《中国经济周刊》:作为国家级的贫困县,河北临城通过政府推动、市场选择的方式,把核桃作为农业主导产业,走产业化经营之路,使大部分农民脱贫致富。您如何看临城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它能否成为一种可供全省借鉴和推广的模式?

沈小平:临城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市场拉动和政策促动,依靠科技支撑,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形成了研发、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把薄皮小核桃做成了厚重大产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河北省很多地方也像临城一样,借助资源、区位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建设优质原料基地,延长产业链条,带动农民走上致富路。比如:隆尧县的面粉、平泉县的食用菌、三河市的肉牛、昌黎县的酒葡萄等产业,都是这方面的典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不断总结各地成功经验和成熟模式,通过会议交流、参观学习、现场观摩等形式,指导各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因地制宜进行推广。

 

  临城模式在河北具有普遍性

《中国经济周刊》:“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已成为目前最广泛的生产组织形式,临城县同样采取了这种形式。在此形式下,如何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同时又保护和兼顾农户利益?

沈小平:多年来,我们围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作用,因地因企推广适宜联结方式。一是合同联结。引导企业与农户或各类服务组织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明确成交农产品的品种、质量、时间、价格和龙头企业的服务项目,最大限度地减小企业、农户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二是合作联结。鼓励农户通过参加合作社、行业协会或其他合作组织,参与产业化经营,畅通与企业信息沟通渠道,增强合作的“话语权”。三是股份联结。指导农户以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入股,以股论“价”、按股分红,使农户与企业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这些形式和做法,都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果。

实施“六大提升工程”

保证“十二五”目标实现

《中国经济周刊》:“十二五”期间,河北农业产业化的目标有哪些?制约因素有哪些?

沈小平:“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到6500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8%;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1;年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家,力争培育出超千亿元的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示范区10个;农户参与比例达63%以上,户均从产业化经营获得收入达11000元以上。

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型龙头企业相对较少,产业集中度低;龙头企业技术装备落后,科技人员短缺,创新研发能力较弱;农产品加工企业初级加工产品多,二次以上的精深加工和最终产品比例低,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少等等。

《中国经济周刊》:未来,河北省将采取哪些措施保证“十二五”目标的如期实现?

沈小平:围绕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我们将着力实施“六大提升工程”:一是龙头企业提升工程。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筛选100家大型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促其做大做强。二是项目建设提升工程。发挥区位、市场、资源优势,通过优化环境和优质服务,切实抓好技术更新改造、延伸产业链条、抢占市场份额的项目。推进龙头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集团开展战略合作,吸引更多的大企业在我省投资创业。三是原料基地提升工程。结合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业生产大户,建设一批优质小麦和玉米、绿色果品和蔬菜、优质生猪、奶牛和肉牛生产基地,促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四是产业集群提升工程。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以优势企业为主体,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农产品主产区聚集,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五是品牌建设提升工程。引导龙头企业增强品牌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调整产品结构,引进吸收新技术,开发高终端产品,积极争创知名品牌。加强品牌扶持、宣传、保护,在投资、项目审批、投融资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力争创建名牌产品150个以上。六是科技创新提升工程。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建立研发中心,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同时,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和科研单位参与的形式,建设区域性、专业性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结合,创建一批技术创新联盟。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