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富民固边”迸发新活力

 

2011年4月,为促进边疆协调发展,吉林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全力实施“强基富民固边”工程,颁布《关于实施“强基富民固边”工程支持边境地区加快发展的意见》,一时间,吉林边疆风生水起,虎跃龙腾,呈现出生机蓬勃、日新月异的动人景象。就在这一张张动人的“强基富民固边”的“表情”里,延边的“神色”最为动容,最为难忘。深入实施“强基富民固边”工程,已然成为牵动延边未来,实现“和谐延边”目标的重要引擎。

在延边人眼中,实施“强基”“富民”“固边”行动,才能完善城乡功能、集聚要素,为维护边疆稳定和谐增强动力,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坚实,各族群众生活更加美好。正因如此,在以“强基富民固边”打造和谐延边的新追求中,延边的“兴边富民”蓝图,显得尤为清晰而生动。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为延边发展铺设快车道

“过去从延吉走公路去珲春要2个小时,去敦化要3个小时。如今,长珲高速公路贯通延边后,延吉到珲春不到1小时,到敦化不到2小时,真叫一个‘快’!”延吉市民刘先生向记者说这番话时,眼里闪着喜悦:“等高铁通了,延边的交通会更快!”刘先生骄傲地说。

正如刘先生而言,今日延边交通越来越畅达。“十一五”期间,延边州在交通方面完成投资147亿元,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65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275公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达到2041公里,高速公路、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均排吉林省第一位;100%的乡(镇)通上了沥青(水泥)路,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81%。全州边境县(市)公路总里程达到4704公里,所有乡镇和92%的行政村通水泥(油)路和客运班车。

特别是近年来,延边地区的交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连通东西的长春到珲春高速公路穿山越岭,2010年正式建成通车,过去1天的车程一下缩短为4个小时;总投资377亿元、设计时速250公里的吉林至珲春铁路客运专线正在紧张施工中,2013年全线通车运营后,两个小时即可从珲春直抵长春。如今,随着汪清至延吉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全州1小时经济圈初步形成,延边将成为吉林省第一个县县通高速公路的地区。

随着《长吉图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延边把对外对内通道建设作为突破口,先后开通了珲春经俄罗斯扎鲁比诺至韩国釜山、日本新泻等海上航线,开辟的延吉至韩国首尔的“空中走廊”,上座率达85%,居全国飞往韩国27个航线之首。

在环境建设上,我们更应为延边竖起大拇指。延吉、敦化、珲春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敦化进入全国园林城、全国绿化模范城之列、珲春市也加快了园林城创建工作。如今,敦化珲春两市的园林绿化已经成为吉林城市绿化建设的样板。

豪情动地,春潮拍天。延边地区的强基建设从未像今天这样势头火爆,激动人心。

瞄准发展、民生两大关键

让边疆各族群众生活得更加美好

“兴边富民行动,富了我这个边境村啊!”图们市凉水镇河西村党支部书记关彦英感慨到:“我们村位置偏僻且贫困,在兴边富民政策下,图们市委先后为我们村提供了100多万元项目资金。于是,我们开始改良土地,搞起了有机蔬菜、瓜果种植,创办起了吉林省首家通过有机认证的‘农副产品合作社’。村民从过去年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上升到年人均收入7000多元!”

正如关书记所言,今日河西村,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覆盖率和村街巷道路面铺设水泥路均达到100%,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全村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低保范畴,被评为省级“兴边富民”示范村和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越来越好”的河西村,让人感受到了延边“兴边富民”带来的“正能量”。

从历史上看,延边州是全国最早组织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的边境地区之一。现在,珲春、图们、和龙、龙井、安图5个边境县(市),也全部成为兴边富民行动重点县(市)。近年来,他们利用兴边富民行动专项资金,扶持建设了一批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项目基地,让广大农民鼓起了腰包。5年来,延边州投入补助资金4024万元,完成产业项目170个,受益人口达60609人,涉及170个乡镇、256个村屯。

让群众生活“富”起来,更要让他们的脑袋“活”起来、技术“好”起来。“十一五”时期,延边邀请国家级专家,针对农林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和帮助,引进项目资金1600余万元,有效解决了敖东“安神补脑液”相关技术难题,并将延边黄牛、人参及单片木耳等项目作为品牌项目重点推广,同时发展了“元葱村”、“马铃薯村”等各具特色的专业村屯,为全州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去年,全州争取到100万元的省人才开发资金,创历年之最,为人才项目开发奠定了物质基础。

2011年延边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58元,增速12.0%;农民人均纯收入6250元,增速15.4%。而从延边百姓“外出劳务”到“返乡创业”转化中,延边“盼头”正成为“看头”。

据统计,2011年延边返乡创业人数近万人。劳务输出,正呈现“井喷”式的返乡流。从昔日外出打工到今日返乡创业,外出务工者所走过的路程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延边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与进步。

 

  党政军警民同心合力

谱写新时期最动人的鱼水深情

在珲春,驻守防川的国门卫士连二班的战士们,多年悉心照顾朝鲜族阿妈尼金元淑,写下了一段战士接力照顾阿妈尼37年的“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动人故事。

金元淑老两口无儿无女,早年因患病,双双失去劳动能力,生活困难。国门卫士连二班的战士们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承担起了照顾老两口衣食住行的任务。春帮种、夏帮锄、秋帮收、冬帮贮,就连打扫卫生、养鸡喂鸭、洗衣缝被等杂活他们也都包了下来。他们每月还捐出津贴给阿妈尼治病。

兵营里的战士们来了一批又一批,走了一茬又一茬,但照顾阿妈尼的接力棒却始终在传递着,时至今日已经37年了。金元淑说:“他们就是我的亲儿子。”

“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故事,只是延边州维稳固边行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延边州委、州政府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全州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对待,全州开展的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和模范社区的“双建”活动,开展的“村、连队共建”、“军民同心筑堡垒”、“两个民族一家亲”、“两个支部一堂课”、“穿军装的支部书记”等具有时代鲜明特色的“军、警、民”团结进步共建活动,不断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坚守边疆、守护安全、树立国际形象的榜样。在延边边境,驻军、警部队官兵还自觉担当起“空巢老人”的“兵儿子”、“留守儿童”的“兵爸爸”,给边境群众带来了亲人般的温暖。

经济发展,军警民共建让边疆群众生活越来越好,延边州连续4次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成为维稳固边的典范。现在,再去踏寻延边州“兴边富民”的串串足迹,不难发现,延边落实任务,独有其径,值得寻味。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