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为何飘扬:探秘延边民族团结之道

 

长白群峰迎来每一天日出,海兰江水滋养每一个日子,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朝鲜族、汉族等各族人民就生活在这片山水环绕的土地上。

在这里,他们用真诚沐浴真诚、用心灵拥抱心灵。在这里,他们拥有永不凋谢的金达莱,那是他们真情与汗水的结晶和血脉相连的象征。在这里,一切美好的憧憬和现实,都以和谐为基。

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扎实推进“强基富民固边”工程,精心绘制最炫民俗画卷……不管是革命时期,还是和平建设,延边各族人民的智慧与血汗始终凝结在一起,共同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的家园。

建设和谐延边,是延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部署,更是为219万延边人量身定做的最美“幸福嫁衣”。

边疆稳定、民族团结,从来都是国家安危所系的重大主题,是主政者始终需要探索的大事。在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已经成为一面旗帜。

作为中国最大的朝鲜族聚集地,延边用自身颇为独特的发展模式,在中国探索边疆稳定、民族团结之路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这片连续四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和谐乐土”,曾无数次地接待来访者、考察者与取经者,人们在为其和谐融洽氛围所叹服的同时,也带来深深的疑问:延边的民族团结,根在何处?

在延边,“团结”并非简单的“和谐共处”,而是对外彰显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对内携带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这也正是延边民族团结的核心与“灵魂”所在。

 

追寻历史:

  一个世纪的“利益共同体”

不同民族间的团结与向心力,从来都不是偶然形成的。今日延边的繁荣和谐,需从历史中去寻觅答案。

延边民族团结的粗壮根系,100多年前即已扎根。朝鲜族作为跨境民族,从历史王朝的败落与自然灾害的侵袭中一路走来,跨图们江流域,进入延边地区繁衍生息。茫茫东北“封禁之地”打开,不仅接纳了朝鲜族的落地生根,也在之后迎来了闯关东的浩荡人潮。

同样是背井离乡、同样为生存所迫,移民史上普通民众的相同心态,抹去了两个民族之间语言不通、成分不同的距离。而随着延边抗日斗争史的翻开,两个惺惺相惜的民族,则真正结成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开始用生命和血的代价凝铸民族团结的根。

这是一部壮怀激烈的团结奋战史:据统计,在延边,获得民政部门烈士证书的约有一万六千多人,其中百分之九十五是朝鲜族,占吉林省烈士总数的四分之一。贺敬之先生考察延边归来后,提笔写下“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的诗句。按照当时的民族人口比重,朝鲜族成为在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付出生命代价最多的少数民族,损失无法计数。

这是生死相依、战火洗礼的情谊。梳理历史,延边的朝鲜族与汉族之间,朝鲜族与满族之间,满族与汉族之间,几乎没有出现过更多的民族矛盾。

对定居延边的朝鲜族人来说,从民族仇恨自发抗战到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从获得国民待遇到享受民族平等,从分得田地到参军打天下,民族情谊在当家做主中不断得到凝聚和升华。

延边的民族团结,从特定历史中走来,被特殊环境铸就,民族团结的根基,现实而稳固,真切而动人,如同漫山遍野的金达莱,一直盛开到今天。

溯源文化:

一脉相承的文化根基

穿过历史的烟云,延边民族团结的根基已经牢牢深入土壤,而能够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不败的,乃是文化的力量。

朝鲜族与汉族是文化体系同根同源的两个民族。上溯至唐朝,两个民族的文化便开始一脉相承,也就是同出于“儒教文化”的大背景,只是在语言的表述形式上有所差异,这一点,从使用的文字上便能够看出。而朝鲜族崇文重礼、敬老爱幼、勤劳善良、能歌善舞等外在表现,也正是在儒教文化这一大背景下产生的不同民族的载体形式。

多年以来,延边民族团结态势的持续向好,从根源上依赖于文化的完美交融:既最大限度地传承了各自民族的核心特色,又实现了发扬创新乃至进步。这一文化交融的实现,则要得益于多民族地区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关键的两种心态:开放与宽容。

延边州委常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金寿浩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延边善用开放与宽容的心态推动文化发展。四十年前,一个朝鲜族家庭娶了汉族儿媳妇,或者朝鲜族姑娘嫁给汉族丈夫,这恐怕是民族里让长辈抬不起头的一件事情。而如今,这样现象早已不存在。接纳与顺应社会潮流,也体现在延边州最有特色的饮食上,在当地,几乎没有不喝酱汤、不吃泡菜的汉族人,同样,朝鲜族逢年过节也开始包起了饺子,做起了白肉。”

双语教育的推行也给人们带来了。如今,朝鲜族学生从小学开始,汉语水平就与汉族学生相差无几。延边朝鲜族学校的师生,以及汉族学校里的朝鲜族学生,比重双双逐年提升。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2012年延边朝文的文科状元,是汉族的学生。而汉族的理科状元,是朝鲜族学生。而这在过去,是不可能出现的。

金寿浩告诉记者,这种心态的宽容、视野的开放,与文化素养的提升不无关系。延边地区平均接受文化教育程度的时间是12.6年,高于全国任何地方。延边朝鲜族教育起步早、基础好、起点高,素有“教育之乡”、“文化之乡”的美誉,曾先后在全国少数民族教育中创造五个“第一”。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全国脱小学文盲之时,延边已经开始脱中学文盲。经过多年的发展,朝鲜族教育已形成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门类功能齐全、层次完备、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

与此同时,在传承朝鲜族民族优秀文化上,延边也有其特殊的思考。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大学都建有朝鲜语学校,是最好的表现形式之一。60年来,延边朝鲜族文化体育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发展,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长鼓舞、洞箫等一大批项目已列入世界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图们,还座落着中国唯一一处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学民族语言,穿民族服装”、民族饮食节、民俗村旅游节、朝鲜族花甲婚礼展示等民族文化活动,也在为文化发展贡献能量。

 

  民众共进:

一唱百和的环境支撑

立足历史与文化的根基,延边“像保护眼睛一样呵护民族团结”的坚定引导,已经成为其民族团结工作的耀眼光芒和坚强保障。

结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国家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延边始终在致力于推动和打造民族历史文化的现代载体,营造和汇聚民众共进的良好环境。

延边州是全国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最早的地区,最早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表彰等活动。定期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已经被写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治条例》之中。自1953年3月至今,延边已召开13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此外还建起了10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26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

延边立法工作在全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力,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率先制定自治条例的地区,也是民族区域自治立法最多的地区,在经济立法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文化等社会立法。延边实施制定的29部单行条例,120多项具有法律效力的决议和决定,明确指明了延边区域经济社会向何处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的前进方向。

延边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少数民族人才是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对延边来说,培养民族干部乃是一件长远大事。当前,延边少数民族干部已占到干部总数的44.42%,县级领导干部占到49.1%,高于所占人口比例10.3个百分点,并专门出台《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解决近年来朝鲜族优秀年轻人才外流问题。自2008年以来,延边累计引进了748名朝鲜族大学生充实到基层一线,为民族干部和民族人才的成长与任用储备了后续力量。

“用发展的思维谋划民族工作,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民族问题,用发展的成果促进民族团结”,延边州独具特色的以人力资本为驱动的内生增长模式,是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典型模式,也是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沿模式,如今已带来了居民存款数额的持续高速增长,藏富于民,亦给民族工作以巨大支持。

最后,引延边州州长李龙熙的话作为结束:“民族团结推动着延边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富裕。如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已凝练为延边精神,升华为延边之魂。”意味深远。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