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宋雪莲
百年的历史可以给一个城市留下什么?
建筑,成为了一个城市最好的名片。
在中国近代建筑思潮中,存在着“中西建筑交融”的现象。哈尔滨作为颇具殖民色彩的年轻城市,其近代建筑中那些独特的风格类型——“中华巴洛克”,就是基于中国传统建筑及欧洲巴洛克之上的一种近代折衷主义建筑类型,是“中西建筑交融”倾向的很好例证。
作为哈尔滨的发源地,这里,曾经是城市文化的根脉、商业的根脉。那些中西合璧的建筑,屹立在漫长的岁月中,见证了无数跌宕的故事,也见证了曾经的繁华。
一度,这里破落不堪,成为哈市著名的“棚户区”——肮脏的巷道、濒危的建筑、遍布的垃圾……
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哈尔滨的老城区之一,具有优越的文化、规模、交通、区位、人文环境等多方面发展优势。
繁华过、衰落过。如今,随着主体改造工程的完工,这片全世界保存最完整、最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终于重回当年。
历经百年沧桑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道外区中部地区,南起南勋街——丰润街,北至升平街——地灵街——浴海街,西起景阳街,东至十道街,总用地为50.27公顷。是哈尔滨市十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也是哈尔滨近代发展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
巴洛克建筑起源于17~18世纪的意大利,其表现特点是大量运用雕刻和壁画进行立面装饰,追求新颖奇特、富丽堂皇的艺术感官震撼效果。“中华巴洛克”的概念最早由日本学者西泽泰彦提出,是指西洋“巴洛克”建筑风格与中国建筑艺术在立面装饰技巧上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中西合璧建筑手法的综合运用。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色彩强烈、装饰富丽与雕刻细致,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而“中华巴洛克”简单说来就是中国化了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即在中国形成的有巴洛克风格的中国特色建筑。这种建筑为“前店后宅”的四合院式的民居商市建筑,平面布局和功能是民族传统的,立面造型则是“巴洛克”式的,而立面上的装饰又以蝙蝠、石榴、金蟾、牡丹等具有传统吉祥意义图案为特色,属中西合璧式建筑。
中华巴洛克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10-30年代。这一时期,道里、南岗成为俄国人的国中之国,而当时的“傅家甸”(现道外区)处于中东铁路的附属地以外,是中国居民的集居地。老道外的先民们大多来自山东、河北、山西。随着“闯关东”移民纷纷来到旧名“傅家甸”的道外区,投亲靠友,合伙投资,兴办商业店铺,一批精明、干练的民族工商业者开商铺、办厂的范围、规模逐渐扩大,到20世纪初,傅家甸已显现出商业中心迹象,相继出现了老鼎丰、老仁义、范记永、世一堂等老字号商铺。老道外的民族工商业者,不但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思想也比较开放,为他们后来接受西方艺术奠定了意识形态上的基础。他们在老道外腹地置地盖房、盖楼的样式追求“华丽”与“摩登”,巴洛克式建筑的热烈与繁华正好迎合了它作为商业区的特点。他们纷纷效仿道里、南岗的洋人,建设自己的“小洋楼”,通过对巴洛克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特色的饰物加以改进,于是便有了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群落。
记者获悉,区域内的风貌建筑,大都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由于年久失修,砖木结构的外墙体都有不同程度的老化、破损,加上人为的破坏,有的墙体已经出现裂缝,局部塌陷。更为触目惊心的是,许多居住活动于此的百姓,并未意识到所居老宅的价值所在,广告牌匾随意地披挂在建筑立面上,墙立面的花饰、雕花围檐每时每刻都在遭受着摧残。许多典型的中华巴洛克建筑,随时都有失落的危险。
历经百年沧桑,旧时的富商宅邸现今已成为数十户百姓共同居住的杂院或挪作他用。因年久失修,老化破损严重,大部分已成危房。“圈楼”内只有上水,区域内道路狭窄,缺少集中供热、下水、煤气等基础设施,私建乱建严重,存在极大火灾隐患,冬天污水当道,夏天泥泞不堪,百姓出行不便,生活环境条件很差。区域内居住者多以低保护、残疾人员和外来务工经商人员为主。据统计,区域内有7941住户,人口总数近20400人,人口密度堪称全市最高,人均居住面积也早已落后全市平均水平。
作为哈尔滨市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与经济本身应起到相互带动,共同发展的作用。而目前,区域内经营主要以小吃、劳保用品、花鸟市场等为主。旧有的经营业态、经营模式已经限制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再现历史繁华
2010年1月,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实施中华巴洛克保护更新项目(二期)建设,打造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决策部署,并将该项目建设列为哈市“中兴”建设10项重点工程之一的建筑遗产保护利用工程之中,强调充分挖掘建筑遗产蕴含历史文化,彰显城市特色,延展建筑文脉的资源潜力,着眼现存中西合璧的优秀历史建筑群,实施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落保护利用工程,续建中华巴洛克二期工程,保护修缮历史建筑,同步实施周边道路、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结合区域商业文化氛围,取合特色业态,重现老道外开埠时期商业街区的独有魅力。通过该项目的启动实施,在保护历史街区文脉的同时,植入新的业态功能,形成集商业、旅游、文化于一体的多功能核心区,可以很好推动传统商业和新兴产业的有序转换与衔接,将传统商业业态与现代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该地区商业业态的再度复兴,使区域内功能更加完备,形成新的城市活力核心区,再现历史的繁华,使“中华巴洛克”成为该地区及整个城市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区位经济的发展。
为确保建筑和施工安全,针对中华巴洛克原有建筑基础和墙体存在的问题,哈尔滨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邀请省市有关专家对加固方案反复论证,最终确定基础和墙体保护加固施工方案。首先,对旧墙基础进行了双边钢筋混凝土拉结墙加固;然后,对墙身进行了“地梁式”基础钢架临时加固,避免损坏原墙体;最后,利用内框架与墙体做“燕尾铆”钢性连接,从而保证了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完整保留,坚固长久。
按照建筑的历史原貌,砌体材料以青砖和红砖为主,回廊材料以木材为主,充分展现中华巴洛克建筑选材上的特点。色彩上以灰色为基调,辅以红绿花饰,体现建筑的历史感和厚重感。
“我们的每块砖从河南落地到哈尔滨就是28元。”哈尔滨好民居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盖壮介绍说,他们对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且保存尚好的建筑,按照不改变原状的要求,给予保护性维修,维修的痕迹经过弱化处理与原有部分基本一致,达到重现历史原貌。对属于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但经鉴定为危房且无修复价值的建筑进行拆除,并按照建筑原貌进行复建。对建筑立面保存较为完整,但局部破损,内部结构破坏严重,不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的建筑,在保留和修复建筑外立面原本风貌的基础上,对内部结构进行更新改造,达到提升品质,提升建筑的使用功能,满足现代正常使用的需求。而对后期加建、不属于中华巴洛克风格、且严重破坏该街区整体风貌的建筑进行拆除,引进现代建筑元素,与传统建筑符号有机融合,建设与整个街区风格协调一致的新建筑。
“我们在中华巴洛克保护更新项目工程建设中,对保护建筑和历史建筑的沿街立面都进行了保留,用型钢作支固以后,再对建筑里面进行拆除、更换、修建,经保护修缮后恢复历史原貌。”盖壮说。
“老味道”回归
记者获悉,二期工程在建设施工中共恢复特色院落7座,恢复百年胡同三条(哈尔滨共有六条百年胡同,都在道外区),复原了三条百年老街——南头道街、南二道街、南三道街,这三条老街都是哈尔滨开埠之初,以傅家店为核心、以靖宇街为中轴线形成贯通南北的三条百年老街。
因百年老街焕发新颜,这里吸引了众多“老味道”的回归。北山酒馆、哈勒滨饭庄、厚德居、张包铺……13家享誉冰城的“老字号”餐饮,纷纷在这里开了新店铺。在此就餐,吃的,是怀旧的老味道;品的,是一种熟悉的情怀……
据哈尔滨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副巡视员李佑民介绍,中华巴洛克保护街区的总体思想是以商业开发为导向,采取保护与更新相结合。保留有价值建筑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保护性改造;形成以中华巴洛克建筑景观为亮点的现代精品建筑群,打造哈尔滨历史文化名街区,形成哈尔滨市第三产业聚集地,最大限度创造就业渠道。
据悉,这片即将“面市”的街区将分为城市无限体验区、民俗风情体验区、文化时尚创意区、休闲商务体验区四大功能区域。
城市无限体验区是核心区域之一,将汇集众多国内一线主流商业业态,形成特色餐饮、儿童职业体验中心、木偶剧院、电影院、体验式广场等时尚商圈;民俗风情体验区是集民俗产品展示与特色住宿于一体的特色街区,汇集民俗精品展示、地方特色精品小吃、民俗餐饮业态等;新文化时尚创意区是影视创作中心与艺术小商品商贸展示基地。利用具有历史痕迹的建筑、造就民国时代生活场景,形成集影视拍摄、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影视创作中心;而休闲商务体验区则经营院落客栈式精品酒店,让游客亲身体验传统东北民居。
“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是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综合性街区,还要新建配套的服务行业,比如文化影剧院,过去曾在这里发迹的相声、皮影、雕刻、字画等都将原汁原味再现。未来还将从南四道街至南九道街陆续启动三期工程,2015年整体项目实施完毕后,可以形成一个总建筑面积达到44万平方米的一个文化产业中心,形成‘北有湿地,南有巴洛克’的地方特色。”李佑民说。
据悉,哈尔滨中华巴洛克的重现,已经使摄影爱好者和影视剧组青睐上了这个街区,如今,已吸引了《我的兄弟姐妹》、《悬崖》等20余部电影、电视剧及新闻专题片剧组到这里进行拍摄,每天的摄影爱好者有上百人,对哈尔滨中华巴洛克的发展、推广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