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精神”抒写“海、陆、空”交通新体系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马玉忠

当年蔡国庆的一曲《北京的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首都的变化,而今走在哈尔滨的街上,多姿多彩的桥迅猛发展,四通八达,城市发展战略的大手笔让哈尔滨省会城市的角色效应日益显现,堪比深圳的哈尔滨速度让人惊讶,让人向往。

在这里生活的人们见证了哈尔滨的路桥变化。

松浦大桥、阳明滩大桥、公路大桥扩建工程让哈尔滨进入了“松花江时代”;保健路地道桥、2012年将建的东江桥让城市形成环路;文昌桥、宣化街高架桥、康安桥缓解了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的历史……2011年,哈尔滨的城市建设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还旧账、创新业,“海、陆、空”模式的路桥交通新体系已现雏形,新路桥,新速度,新跨越,催人奋进的“路桥精神”描摹了“中兴”建设的新画面,哈尔滨正以史无前例的“加速度”前进。

担当

两年前,哈尔滨市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主要基础设施建设指标排序中,有3项指标排名倒数第一,9项指标排名倒数第二,其中城市人均道路面积指标仅为6.8平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城区基础设施承载力严重不足。

当先锋,挑重担。“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发展战略和“超越自我、再塑形象、奋起追赶、努力晋位,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现代大都市”的发展目标一经确定,犹如吹响了城市建设的集结号。哈尔滨市建委以做主人、敢担当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中兴”城建重点工程建设的重任,围绕城市面貌“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的工作要求,提出了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大力度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老城区交通承载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力促老城区“弱势变优势、难点变靓点、旧貌换新颜”,展现和树立干净、文明、有序的现代化大都市形象的“中兴”发展总体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哈尔滨要建设大型桥梁和街路配套桥涵57座、改造城市道路200余条,这是艰苦的目标。面对已经谋划十年,资金是零、经验是零、人员是零的困难局面,哈尔滨市毅然于2008年9月启动实施地铁一期工程,开启了哈市单项投资过百亿、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构建快捷交通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先河。

松浦大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哈尔滨市首次自行组织建设的第一座特大型跨江桥梁。攻克高寒地区施工技术难题近百个,应用国内领先技术十余项,确保了工程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建成通车。阳明滩大桥是松花江流域跨江、跨河、跨线最长的大跨度越江桥梁,克服冬季施工困难,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工法,如期启动并顺利推进了阳明滩大桥建设,实现了“一江居中、两岸繁荣”的城市发展蓝图。文昌高架桥是哈尔滨市破解省政府周边道路交通拥堵的重要节点工程,要求当年开工拆旧桥,当年竣工建新桥,而且还不能中断交通。市建委采取占满时间、占满空间,边通行、边施工的作业方式,仅用了6个月,就实现了横贯东西3.7公里的文昌高架桥如期通车。铁路街工程是在城市中心区新开辟出来,连接哈站和哈西地区的贯通性道路,沿途需要拆迁16万平方米的居民楼和棚户区、搬迁26家企事业单位,工程穿越三条城市主干道,但在拆迁和施工过程中,没有一处拆迁结点影响工程建设,没有一天因工程施工中断交通。

数字是枯燥的,但是最有说服力的。2010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79亿元,新建改造道路202条,建设文昌高架桥、征仪路跨线桥等大型桥梁和街路配套桥涵57座,建设长江路等大跨度主干道路20条,拆迁面积323万平方米,迁移各类管线1327公里,建设改造道路长度197公里,新建桥梁长度33公里。2011年,提出了重点实施东部、西部和中部“三大板块”路桥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布局,新建改造道路130条,桥涵24座,明确了全面提升城市道路综合承载能力和通行能力的目标。6月10日,以宣化高架桥为代表的路桥建设首批25项工程如期竣工通车……构架了纵横贯通、功能完善、高效便捷的城市道路交通新网络,哈尔滨的城市建设以前所未有的投资强度、建设规模、推进速度,实现了新的跨越。

 

创新

有困难就想新招法。面对繁重的建设任务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市建委勇于破解新问题,迎接新挑战,以改革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开拓的姿态,走出了一条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之路。

面对工程建设和资金筹措的双重压力,哈尔滨市建委积极运用城市经营观念,探索出一条通过市场机制解决融资难题的新路。创造性地提出并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市场化运作为途径,以资源性筹资为保障的地铁工程融资建设模式,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确立了股本融资、政策融资、信贷融资等10个方面的融资渠道,多领域、多角度落实资金90亿元,突破了地铁建设的资金屏障。哈尔滨马家沟、何家沟、信义沟和阿什河治理是百姓期盼多年的民生工程,由于资金短缺,一直难以系统推进。市建委充分利用生态项目易于获得政策支持的优势,多方奔走,努力拓展资金渠道,成功争取到中央预算内资金近4亿元,国外金融机构贷款近1亿美元,缓解了政府财政压力和工程建设资金的不足。首次通过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权预授的方式进行招商引资,成功引入重庆康达、清华同方公司的4亿元投资,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市建委还探索建立了项目、资源、资产、资金、平台“五位一体”统筹运作、相互支撑的筹融资模式,从对接信贷项目、归集自有资金、注入平台资产、聚合偿贷资源、完善担保措施等方面入手,集多方合力,统筹落实信贷资金203.3亿元,为“中兴”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掀开了哈尔滨市城建史上崭新的一页。

2010年“中兴”建设工程涉及的征地拆迁是哈尔滨市历年来拆迁规模和实施难度最大的。市建委进一步夯实和完善了“市区结合,以区为主”的拆迁责任体制,建立了征地拆迁包保责任机制,充分发挥各区的主体作用,研究制定了拆迁货币化补偿与回迁安置房同质同价、冬季搬迁补助等一系列政策,积极推进责任拆迁、阳光拆迁、和谐拆迁。在全市创造性地建立了“八公开、一承诺”的安置用房预期公示制度,首次在拆迁现场设置公示板,提前将老百姓最关心的拆迁详细情况在现场公示,并承诺确保兑现安置房建设公示内容,让被拆迁居民对回迁安置房建设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这种拆迁方式迅速得到群众的响应,被拆迁居民打破正月不搬家的传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纷纷主动搬迁。保证了超过300万平方米的征地拆迁任务在冬季顺利完成,确保了工程建设不受影响。

针对哈尔滨市公共管网设施历史欠账较多、地下情况复杂、管理失序的实际,市建委按照集约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思路,制定了《哈尔滨市地下管线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统筹实施管网建设和迁移,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程序、统一会签,使大规模实施的管网工程有序推进,按计划完成了2300余条、1327公里管线建设改造任务,确保了工程建设高效、有序、快速推进。

市建委在组织大型路桥工程建设过程中,始终把抢进度、求质量的着力点放在依靠科学技术上,注重先进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在松浦大桥建设中,先后采用二十多项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攻克近百个施工难点,8项技术创造了省、市新纪录,为大桥工程提前半年竣工通车提供了科学保障;征仪路建设工程中,面对跨越哈南铁路编组站的大跨度钢箱梁施工而又不能中断铁路运行的难题,市建委创新钢箱梁架设工艺,采用钢箱梁双向对顶施工工艺,桥上桥下同时焊接拼装,顶推与拼装交叉作业,实现了施工和铁路运输两不误,为工程如期竣工通车奠定了基础。

 

攻坚

面对城市加快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广大市民对出行畅通的热切期盼,市建委在组织“中兴”城建重点工程建设中,确立了“快、再快、更快”的建设理念,打破常规组织工程施工。在大规模推进路桥建设工程中,针对北方地区有效施工期短、多数工程难以在年度完成的现实情况,适时组织抢工会战,实行昼夜兼程,挑灯夜战,24小时不间断施工方式,最大限度挖掘人员、设备、技术潜能,全面实现了151项路桥工程建设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原需15个月完工的征仪路打通工程6个月即告竣工,原计划3年工期的松浦大桥工程提前半年通车,原需3年竣工的阳明滩大桥也将提前1年竣工。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了现实,创造了堪比深圳的哈尔滨建设速度。

哈尔滨市作为中国纬度最高的省会城市,冬季漫长寒冷,最大冻土深度超过2米。市建委首开高寒地区冬季施工先河,在冰雪严寒里创造了冰城建设无冬天的传奇,为加快推进城市发展新战略实施抢出了时间、创造了空间。为了挑战严寒,大型桥梁建设采取安装热源锅炉,搭建保温暖棚,铺设供热管道的方式,形成了一整套的“温控系统”,在持续几个月的低温中人造出适宜施工的“春天”。宣化街高架桥工程作为哈尔滨市首个在城市中心区组织的大规模市政桥梁冬季施工工程,主体工程全部在冬季完成,仅用205天就顺利实现竣工通车。

路桥工程建设不仅是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的重点工程,更是惠民利民的民生工程。市建委始终把“以人为本、便民利民”放在首要位置,在工程建设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认真研究落实兴产利民具体措施。在项目谋划阶段广泛征求社会和群众意见,根据群众意愿调整完善实施方案;在施工前编制重点建设项目交通统筹组织方案,最大限度降低对交通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强化现场文明施工,明确工程建设严格实行规范围挡、设立便民通道、安装夜间照明和警示设施,施工洒水降尘等事关百姓日常生活的标准要求,努力使重点工程从开始实施就成为务实求实的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在交通组织上,按照最大限度挖掘分流交通潜力,最大限度争取社会理解和支持的原则,通过媒体向广大市民公开了在施工期间确保交通的7项措施,发布《致全市人民的一封信》、《出行指南》,在电视台开办“小火车小向导”交通提示栏目,采取分段开挖,分幅施工,倒边施工,夜间施工等办法,通过合理安排,科学组织,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施工给交通带来的影响;为了不影响市民出行,在城市中心人流密集区主动减小作业面,放弃现代化机械,采用人工作业方式,减少扬尘和噪音污染。这些交通组织措施有效降低了工程施工对百姓出行和周边环境的影响,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积极评价,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

 

奉献

“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是美好的人生追求,也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市建委广大干部职工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内涵,他们以建设美好家乡为己任,积极投身“中兴”工程建设,立足岗位,不辞劳苦、不计报酬、不求名利,用汗水书写着奉献的“大我”。

在加快城市建设发展的实践中,市建委始终注重用精神品质凝聚力量,持续开展了以“择优上岗、履职爱岗、窗口轮岗、越线下岗、绩效评岗”和“创新工作局面、创建精品工程、创树荣誉品牌、创造优良环境”为载体的“五岗四创”活动。积极倡导和树立八种干事精神,组织开展了“支部建在项目上”、“展主力军风采,创精品工程”、“争创中兴工程建设最佳形象竞赛”等系列活动,调动和激发干部职工奋勇拼搏、无私奉献。广大干部职工以“选择了城建就选择了辛苦,更选择了光荣”的无悔追求,“五加二,白加黑”,节假日不休息,每天工作在12小时以上,以无畏忘我的斗志积极投身力促城市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的历史实践之中。

市建委副主任张晓光患有冠心病,他却每天点滴结束就返回施工现场,直到今年6月出现血管严重阻塞,他才到医院做了冠状动脉支架手术。市建委副主任吴向阳把大桥工地当成了家,连续四年都一直奋战在工程一线,无论是大桥主塔水下7米深寒气逼人的“水下工厂”,还是几十米高的桥体冬季保温棚,都是他召开现场会的地点。市建委总工程师石永林身患严重糖尿病,在组织宣化街高架桥工程建设的200多天时间里,他顶风冒雪,现场组织,检查冬季施工情况,协调解决难点问题,每天都忙到深夜,宣化街高架桥如期竣工通车后,他一刻不停,又立即奔赴新的工程现场。市建委总经济师张文库在担任征仪路工程常务副指挥时,把办公室移到工地上,每天坚持午夜12点到现场巡查夜间施工情况。市建委总工办主任郭伟在文昌高架桥组织建设中,为从根本解决省政府周边区域交通拥堵问题,率先提出“一环、三横、三纵”的整体方案思路,果断提出了“拆旧桥、建新桥”的建议,并以一名城建战线老兵的埋头苦干、日夜奋战、一刻不歇的奉献精神兑现了文昌高架桥“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庄严承诺。市建委工程技术处处长靳麟生、村镇处调研员常军……在“中兴”工程建设中,市建委还有一大批干部,他们为了城建事业撇家舍业,没有时间照顾父母和子女,有的人因为起早贪黑加班工作,一周时间没能与孩子说上一句话,有的人在父母病重时不能在床前尽孝,甚至没能与病逝的老人见上最后一面……

 

  进取

大规模中兴城建重点工程的实施,既是哈尔滨城市建设跨越式发展重要标志,也是全市上下方方面面团结协作,合力攻坚的一曲大合唱。在近两年中兴重点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区政府、各有关部门打破常规、协同作战、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为工程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

2010年路桥重点工程拆迁涉及六个区,且要求在四月份工程开工前全面完成拆迁任务。面对前所未有的拆迁规模和冬季拆迁困难,各相关区千方百计,全力推进拆迁工作。香坊区、道里区、道外区积极落实拆迁工作责任制,区政府主要领导直接抓拆迁,区里成立专门指挥部集中抓拆迁,有关街道办事处全员抓拆迁,难点拆迁项目实行区领导跟踪包办,保证了北安街、安发街、长江路、香滨路、征仪路等工程按时启动建设。南岗区五大班子领导全员上阵,人人包项目,区直各部门、街道办事处分别包任务,区内三级干部实行包户到人;建立拆迁工作每天例会制度,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每天听取汇报,促进拆迁工作迅速打开局面,按期完成了铁路街、文政街、文昌街等重点工程拆迁任务,保证了工程建设需要。

2010年的重点工程建设审批是哈尔滨历年来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按照市委实施城市发展新战略的总体要求,市直各有关部门主动改审批为服务,市发改委推行“阳光审批”,开辟大项目审批提速“绿色通道”;市规划局对涉及工程项目的审批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急事快办;市财政局深入项目现场服务,先期筹措项目需求资金;市国土局主动对接工程项目,及时解决土地指标等难点问题;市环保局简化项目立项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市房产局现场办公为百余户动迁居民补办产权买断手续;市执法局出动全局力量在重点工程拆迁前,先行实施全市大拆违;市交管局深入工程现场踏查,制定交通分流预案;市城投公司打破常规,全力组织落实工程融资任务,简化资金使用审批程序,为工程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市纪检监察部门对路桥工程拆迁、审批等重点难点工作实行专项督办。国家发改委、建设部、水利部松辽委以及省发改委、国土厅、建设厅、交通厅、环保局、物价局、海事局、水利厅等部门采取特事特办等措施,积极帮助我市完成项目申报审批。哈尔滨铁路局组建专门机构配合哈尔滨市实施涉铁路桥建设项目,在工程推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部门积极主动为重点工程建设上门服务,提供方便,实现了工程审批管理大提速,有效缩短了工程筹建审批时间,为工程建设快速完成创造了条件。

2010年路桥建设工程管线迁移规模是前10年总和,涉及管线产权单位33家,协调组织难度极大。各有关部门按照工程建设要求,积极配合组织实施相关管线迁移工程。市电业局在年度电力改造任务超负荷的情况下,主要领导亲自抓路桥建设电力管线迁移工程,组织精干队伍集中负责路桥工程电力管线迁移,在北安街拓宽、文政街建设等电力设施迁移中打破惯例,实行夜间施工,及时解决了电力迁移制约工程建设的问题。市中庆燃气公司在燃气管线迁移费用未到位的情况下,先行组织施工,在全市大规模管网迁移工程中发挥了模范作用。市供排水集团主动与工程建设指挥部对接情况,提前编排管网迁移施工计划,统筹调配施工力量,保证了路桥主体工程施工需要。为尽量降低宣化街高架桥工程管线迁移对周边单位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供排水集团积极外购设备、预订材料,人员、机械、管线同时进场,顶风冒雪,24小时昼夜施工,安排22台水车不间断地为11处供暖锅炉房送水,确保周边居民连续供热。物业供热集团在春季持续低温、供热期延长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克服工期紧张困难,争分夺秒抢进度,创造了仅用一夜时间,铺就北安街近2公里供热管线的施工记录,为工程提前竣工创造了条件。

大规模的工程建设难以避免会对城市环境和百姓生活造成影响。对此,全市人民给予了可贵的理解和支持,许多工程周边单位和商服在正常经营受影响的情况下毫无怨言,主动为工程施工单位提供方便;很多市民积极关心工程建设进展,主动向指挥部提出建议和意见;一些街道办事处、居民委自发组织开展慰问施工一线人员活动,使全体建设者倍受鼓舞;新闻媒体积极报道工程建设推进情况,宣传介绍建设者事迹,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以“中兴”工程建设为牵动,全社会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形成了势不可挡的推进发展合力,展现出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整体精神风貌。

“赶上冰城大发展的历史机遇,肩负家乡人民赋予的重任,作为建设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很多建设者这样说。正是这份责任感,让奋起“中兴”的建设者们保持着高扬的拼劲和韧劲,将同甘共苦当成了一种默契,在哈尔滨城建历史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纪录。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