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中兴日月天
2010—2011哈尔滨城市建设巡礼

 

“北跃、南拓、中兴、强县”,“一江居中、两岸繁荣”,中共哈尔滨市委第十二届八次全会吹响的城市发展新战略进军号角,将哈尔滨推到了加快发展的历史新起点。城市建设大军迅速集结,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向“中兴”的制高点发起冲锋,路桥建设、棚户区改造、环境整治三大主题战役在大江南北、新老城区全面展开。

这是一场“超越自我”、昂扬进取的“中兴”之战,这是一项“再塑形象”、普惠民生的利民之举,这是一曲“奋起追赶”、拼搏向上的奉献之歌,这是一次“努力晋位”、攻坚前行的跨越之旅。

  拉开城市骨架

围绕拉开城市骨架、畅达城市交通、支撑新兴产业发展实施的路桥建设,是“中兴”战略的第一大主题。

2010年,202条新建改造道路、57座桥涵如期竣工;

2011年,212条新建改造道路、38座桥涵完美收官。

哈尔滨的路桥建设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投资强度、建设规模和推进速度,实现着新的跨越,一个现代城市立体交通大格局正在快速形成。

为此,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吉炳轩对“中兴”城市建设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哈尔滨创造了堪比‘深圳速度’的奇迹,广大干部群众和工程建设者展现了卓越的能力和创造力,为哈尔滨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实施跨江交通建设,破解过江屏障。建国以来哈尔滨市依靠自己的力量组织建设的松浦大桥率先告竣、横跨松江;接着,松花江公路大桥姊妹桥建成,新桥老桥并肩担起过江交通的重任;被称为目前我国长江以北地区最长的跨江桥——阳明滩大桥及其疏解工程,突破寒地冬季施工的禁区,仅用23个月竣工通车,形成了一条跨江、跨河、跨湿地、穿越铁路的综合交通新体系,跨江通道建设全面开启哈尔滨发展的松花江时代。三条跨江大动脉向北与江北的大耿家立交桥、三环路延伸立交桥和万宝大道等新建的72项路桥网络相连,为“北跃”的创业热土打开了输送物流、人流和财流的大通道,特别是阳明滩大桥疏解工程,进一步完善了群力新区和哈西核心区的路网结构,有力促进了松北科技创新、群力文化产业、哈西铁路客运、哈南新兴工业和沿线旅游资源的融合互动,拉动区域产业升级,助推城市加快发展。

实施外延路网建设,拉开城市大骨架。向南,打通征仪路、保健路,拓宽哈平路、哈双南路,新建铁路街,改造老机场路,辟建哈西大街、群力友谊西路等51项路桥工程,全面提升区域路网承载能力,有力支撑城市“南拓”战略的实施和哈南工业新城、哈西群力新区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向东,打通长江路、东巨路、松江湿地旅游通道、香明街,新建伏尔加庄园路、小白鱼泡支路、香福路平改立,拓宽改造水泥路、化工路、电碳路、哈同出口路等34项路桥工程,形成有机互通的区域路网,城市中心区的辐射和拉动能力得到进一步放大,“被埋深巷”的东部旅游、工业、物流、农业四大板块产业资源被有效联通激活……城市湿地“名片”在全国叫响;化工、建材产业迎来了新发展的希望;哈尔滨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周边消除了运输瓶颈;我省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和实现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战略目标有了重要的交通支撑。

实施老城区路网改造,疏解交通节点。文昌街高架桥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宣化街高架桥205天建成通车,新康高架桥实现4层立交,八区地道桥穿越铁路连接跨区交通,一大批区域道路实现结构性升级改造,地铁一期工程全线开始铺轨……老城区352项路桥改造工程,为道路拥堵的城市打通了奇经八脉,有效破解了省政府、新康转盘、火车站、北安街、安发街等重点区域周边交通瓶颈,构架起多条长距离、高时速、大跨度贯通城市中心区的主干线,让市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跳出平面思维的定向高架立体交通体系,正在卓有成效地为哈尔滨老城区路网“活血化淤”。

  让百姓住有所居

旨在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参与的住房保障体系,让百姓住有所居的棚户区改造,是“中兴”战略的第二大主题。

当历史的时针已指向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那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棚户区仍在哈尔滨市老城区内大量遗存,夏季难挡风雨,冬季难御风寒,吃着“夜来水”,烧着“土暖气”。搬进宽敞明亮又温暖舒适的楼房,成为棚户区百姓的梦想,更成为党和政府肩负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打一场大规模的攻坚战,市委、市政府把棚户区改造作为改善民生的“一号工程”,确立了新一轮棚户区改造的目标。两年内全部完成剩余99片、82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三年扫清四环路以内棚户区、“十二五”期间为25万户家庭提供保障性住房。

拆一还一、上靠户型、低保补贴、提前搬迁奖励等一系列旨在维护困难群众的惠民政策相继出台。

配套建设学校、医院、商服、公交、物业,确保新建小区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民生要求深得人心。

规划设计、招投标、资金监管、工程建设、房源分配、准入退出“六公开”制度,赢得了棚户区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群力西区民生尚都棚改异地安置项目,是哈尔滨最大的棚改安置项目,该小区建设质量和小区品质都可以和商品房相媲美,结构布局合理、功能设施齐全、屋内宽敞明亮,简装即可入住。民生尚都被评为全省优秀棚改示范项目,入选国家康居示范工程。

经过两年来的不懈努力,哈尔滨市先后投入577亿元,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824万平方米,开发建设保障住房3.98万套、309万平方米,开工建设6560套公租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使11392户低收入群众从中受益,廉租房建设解决了34424户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

哈尔滨地处北方寒带,按照市委、市政府让广大居民住上好房子、暖屋子的总体要求,哈尔滨市利用国家对北方城市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的契机,对居民区建筑进行了节能性改造,让住在老房子里的群众真正住上了暖屋子。在此基础上,按照重质量、重保暖、重形象的总体要求,结合“中兴”路桥工程建设,重点对临街的既有建筑进行了建筑节能和楼体装饰双重改造,一栋栋既有建筑,在“中兴”战略中实现了“华丽转身”,凸显了这座城市欧陆风情的独特魅力。

 

扮靓我们的家园

随着城市道路的通行顺畅,居住环境的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对市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为“中兴”战略的第三大主题。

没有人清楚地记得马家沟、何家沟、信义沟是什么时候变成“臭水沟”和“垃圾河”的,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年彻底解决内河污染,变臭水沟为生态景观长廊”的治理目标已铭记在沿岸百姓心中。

清除沿岸垃圾,总指挥部调动市区各方力量,半个月沿线十几万吨垃圾清得“一干二净”。

征拆房屋土地,沿岸各区政府、“齐下火龙关”,克服重重困难,如期“拆净”工程用地。

河道清淤与敷设污水管线同步推进,新建群力、平房、信义三座污水处理厂,“三沟”全面实现地下管线排污,沿岸涉水企业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昔日的“臭水沟”,正在建成集生态防护、休闲空间、自然风光于一体的绿化景观生态廊道。

在已经非常拥挤的老城区,全市近2700个居民庭院得到了全面整治改造,地面铺装、灯饰照明、庭院绿化、景观小品、健身器械、休息座椅……居民群众足不出院即可休闲漫步,与以往破旧不堪的庭院形成了鲜明对比。

与此同时,哈尔滨市还实施了建筑楼体清洗粉刷工程,对全市1.2万栋建筑楼体进行了粉刷整饰,以往“灰头土脸”的建筑楼体焕然一新。

740余台清扫保洁车辆上街作业,25处无积尘区域先后创建,107条市容环境综合管理示范街区陆续亮相;500余座公交站廊维修更新,近10万延长米桥梁栏杆和1.3万余根路灯杆整修油饰,52万平方米各类桥体整饰粉刷,1万余块影响市容观瞻的户外广告牌匾被拆除整改……透过这一组组数字,人们看到的是,哈尔滨这座城市,每天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变得更加干净漂亮了……

以重要区域、重要节点、重点项目为依托的城区绿化工程,新植绿地1000余公顷、树木162万株,阳光下的哈尔滨郁郁葱葱、春意盎然;

以松花江两岸、城市桥体、高层楼体、地标建筑为重点的灯饰亮化工程,形成点线结合、高低错落、交相辉映、视觉震撼的城区灯饰景观,夜幕下的哈尔滨璀璨夺目、流光溢彩。

凌空飞架的过江大桥,联系八方的立交桥涵,畅通顺达的城市道路,两年来的“中兴”战略实践,正从不同侧面反映着哈尔滨的进步与努力,彰显着哈尔滨人实施新战略大步向前的勇气和魄力。

顶部